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MICU石松菁为什么???议程•血常规检查•心肌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检查•脑利钠肽检查•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凝血功能检查•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C)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新生儿(15.0~20.0)×109/L•检查介绍:–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意义:–增多见于:发热、急性感染、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应用激素、白血病等。–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生理因素影响可使白细胞增多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分叶核中性粒细胞46%~66%•杆状核中性粒细胞2%~8%•嗜酸粒细胞1%~5%•嗜碱粒细胞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2%~10%•浆细胞〈0.1%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检查介绍:–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百分比表示•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粒细胞缺乏症、抗癌药物治疗等–生理因素影响中性粒细胞计数•2000×70%=?•2000×20%=?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范围:20%~40%•检查介绍:–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临床意义:–增多: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如肝炎)、水痘、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白血病–减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X线照射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100~300)×109/L•检查介绍:–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感染、缺氧、创伤、骨折、恶性肿瘤等。–减少:见于以下情况:•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检查介绍:–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增多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所致。如严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或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病因纠正后可恢复正常。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计数(RBC)–减少见于:•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机械损伤、理化、生物因素等引起溶血)、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男性120~160g/L(12.0-16.0g/dl);女性110~150g/L(11.0-15.0g/dl);新生儿170~200g/L(18.0-19.0g/dl)•检查介绍:–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血红蛋白(Hb)•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吸烟,剧烈活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血红蛋白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假性贫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高?•正常?•低?贫血???血细胞比容(HCT)•正常范围:–男性40%~54%;女性37%~47%;•检查介绍:–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临床意义:临床补液的实验检查依据–红细胞比容升高:大面积烧伤等各种有脱水以及红细胞增多的病人,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红细胞比容减少:见于血容量增多的情况、各种贫血病人–扩溶治疗参考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RC)•正常范围:成人0.008~0.02•检查介绍:–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临床意义: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酶学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正常范围:–成人22~270IU/L。新生儿为其3~5倍,婴儿为成人的3倍,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成人的上限。•检查介绍:–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中。CKCK-MB•增高:急性心梗:CK、CK-MB增高病毒性心肌炎:CK轻到中度增高,CK-MB轻度增高。心脏手术后:CK、CK-MB都增加,上升程度与手术对心脏的损伤程度有关。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范围:–比色法:8~28U/L;连续监测法:8~20U/L。•检查介绍:–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肝脏疾病(淤血、急性肝炎等)、胆道疾病、骨骼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乳酸脱氢酶(LDH或LD)•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衰、肝脏疾病。肌钙蛋白(cTnI)•正常范围:0.1ng/ml•检查介绍:–肌钙蛋白是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的复合物。•临床意义:–急性心梗、心肌炎、心肌损伤时增高急性心梗酶学改变开始升高高峰时间至正常时间cTn3~~6(h)11~~24(h)7~10(天)CKMB4~~6(h)16~~24(h)3~4(天)AST6~~12(h)24~~48(h)3~6(天)LDH8~10(h)2~~3(天)1~2(周)脑利钠肽(BNP)•正常范围:0~100pg/ml(免疫荧光法)•检查介绍:正常人主要存在心室肌内,分泌量随心室充盈压的高低变化。•临床意义:BNP生理作用为扩张血管,增加排钠,减少水钠潴留。心衰时BNP分泌增加,增高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或Crea)血清尿素氮(BUN)•正常范围:3.0---7.5mmol/L•检查介绍:–尿素氮是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尿素氮主要通过血流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清尿素氮/肌酐•临床意义:–肾性增高:因肾脏疾病引起,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肾前性增高:因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脱水、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等。–肾后性增高:因尿路梗阻肾组织压力增加。–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减少的临床意义较小,偶见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血肌酐(Cr或Crea)•正常范围:40—135ummol/L•检查介绍:–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但不被肾小管所吸收。当肾实质受到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因此血肌酐不能反映早期肾功能受损•临床意义:–增高:血肌酐上升越高,肾功能越差。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等。休息、休息一会儿……肝功能检查•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总胆红素(TBIL或S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正常范围:0~8ummol/L•检查介绍:–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正常范围:0~20ummol/L•检查介绍:–总胆红素是由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胆红素(SIB或IBIL)•临床意义:–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等–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为梗阻性黄疸–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主:为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TBIL或STB)•正常范围:3.4~25μmol/L。•检查介绍: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临床意义:–增高:•肝前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是溶血性贫血、感染(疟疾)、输血反应、烧伤、大血肿的吸收等•肝细胞性黄疸:最多见于感染或毒性所致的肝实质性损伤,包括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等•肝后性黄疸:胆管阻塞总胆红素(TBIL或STB)–特别说明:总胆红素用于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及类型•小于34μ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疽•34~170umol/L为轻度黄疽•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340μmol/L为高度黄疸•完全阻塞性黄疸340~510μmol/L•不完全阻塞者为170~265μmol/L•肝细胞性黄疽为17~200μmol/L•溶血性黄疸<85μmol/L。总结溶血性(肝前性)肝细胞性(肝源性)阻塞性(肝后性)血直胆—↑↑↑间胆↑↑↑—尿尿胆红素—++++尿胆素原↑↓粪颜色深正常陶土色(灰白色)常见病溶血肝炎胆管阻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范围:5—64IU/L•检查介绍:–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体内肝、肾、心、肌肉等组织和器官内都含有ALT。•临床意义:–增高•肝胆疾病的急性期:ALT较AST敏感、升高幅度大,在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早期,ALT升高显著。•胆道阻塞:ALT轻度升高。若ALT明显持续升高,表示伴有肝细胞损害•心脏疾病:心衰、心肌炎、缺氧致肝细胞损害,ALT轻度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范围:5—50IU/L•检查介绍:–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心肌梗死、肝脏疾患、胆道疾患、内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减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AST/ALT的意义•比值1.0表明轻度肝脏损害和一些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比值1.0特别是2.0主要见于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电解质检查•血清钾(K+)•血清钠(Na+)•血清氯(Cl-)•血清钙(Ca2+)•血清镁(Mg2+)血清钾(K+)•正常范围:3.5~5.5mmol/L•检查介绍:–指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人体钾主要分布在细胞内,钾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正常钾代谢•摄入:食物•吸收:肠道•分布:98%细胞内(ICF)2%细胞外(ECF)•排泄:肾(80%~90%)肠(10%)皮肤细胞外2%血清钾(3.5~5.5mmol/L)Distributionandcontentofpotassiumwithinbody细胞内98%(150mmol/L)体内钾(50mmol/Kg体重高钾血症原因•排钾减少•K+从细胞内逸出•入钾过多少尿潴钾性利尿剂醛固酮↓酸中毒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细胞损伤K+H+H+酸中毒H+血[K+]Na+K+H+Na+肾小管对机体的影响•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后↓•对心脏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