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综合课《大鹿》说课稿我是庙头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张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唱歌综合课《大鹿》,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二年级音乐课本第三册的第九单元《美丽的动物》。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唱有关动物的音乐,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能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积极与同学合作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像。通过分析,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并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1.进行基本的节奏练习,区别××××和×××××这两种节奏的不同。2.学唱歌曲《大鹿》,同时进行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及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音乐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就是我设计本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思想,结合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大鹿》,初步感受法国民歌的音乐特点。其次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创造能力。最后还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让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诱导、教育学生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是: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我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游戏如:闯关救小兔等练习为突破口,从游戏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快乐教学法、直观教学方法等,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的能力。下面我就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各位老师:我为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情景导入、学唱新歌、共同探究、即兴表演第一环节是情景导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制作了一套课件,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一开始我先讲故事:小兔和大鹿上是一对好朋友,每天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然后大屏幕显示,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红花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一只小兔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嬉戏玩耍,突然森林里来了一个猎人,他瞄准了小兔,小兔吓得撒腿就跑。这为后面求助小朋友闯关救小兔埋下伏笔。猎人一共设有三道关卡:第一关是“听唱旋律找逃路”(多媒体出示四条旋律,老师弹一条学生跟着唱一条。最后把四条旋律连起来唱就成了歌曲的第一部分。)第二关是“按节奏加油”(鼓励过孩子们闯关成功之后。我接着讲故事,小兔终于看见了好朋友大鹿的房子。大鹿看见了小兔的求救也忙给小兔加油:“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我们也来帮帮忙给小兔子加油,好不好?这时多媒体出示按照歌曲节奏排列的歌词,学生要按正确的节奏朗读。)最后一关是“认记号进房间”(多媒体出示反复记号让学生复习认识,学生认出反复记号并说出从哪里反复,小兔就能躲进大鹿的房间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热爱小动物、有同情心、喜欢动画的心理特点,在枯燥的基本练习中,学生仍会兴趣高涨,精神专注,在游戏闯关中得到锻炼、掌握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学唱新歌我先会这样给孩子们说:“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小兔终于逃过了猎人的追捕,一位法国的作曲家把咱们的故事编成了歌曲《大鹿》,我们一起聆听一下,好吗?”(这就是第一次聆听歌曲,因为是大家自己的故事,所以内心都特别激动,而且兴奋高兴,精神专注,这是整个新授部分中最重要的环节,运用课件把学生带到虚拟的动画世界,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的学习,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节奏和词。)第三个环节是共同探究学生初听了音乐就肯定会有很多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我设计了这一个讨论环节。学生共同讨论或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你听完后有什么想法?3]歌曲所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样提出问题并讨论以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再主动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出本课的难点:×××××的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组织讨论应该怎样唱,哪一句难唱,哪一句不容易唱清楚?之后就一遍一遍地唱一唱、做一做、比一比。第四个环节是即兴表演这个环节,大鹿会鼓励学生上台,重现在森林里发生的事情。用分组表演的形式,学生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戴上头饰进行歌表演。我则及时地给予评价和指导。这里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相互配合、动手能力以及乐感的培养,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初步的表演能力。最后,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谈话小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情感目标。以上是我对上《大鹿》这一课的构思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