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图中汉服:红色为明代形的披风,内为明代袄裙【误区】汉服不是指狭义的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族的民族服装,旗袍马褂为满清的旗装演变而来,并非汉服!另外,不能说汉服像和服、韩服,作为宗主国,和服韩服均源自于汉衣冠,就像我们不能说老爹很像儿子一样=========================================【汉服】并不是指汉朝服装或者古装,而是汉族人自己的穿着了千年的传统服饰——《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图片来源:朝露之城汉服:隋唐五代·对襟齐胸襦裙(又称高腰襦裙)浅黄色带子名称为“披帛”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现在很多人将交领弄错,包括coser们在穿动漫中的和服时也时有错误左为阳,右为阴,所以交领左衽是在家中有丧事的场合下穿着的出一场COS是大家的心血,很多人不了解的觉得左右无所谓,其实是大有意义需要注意的的这点不管在汉服,还是和服、朝鲜服的形制里都是一致的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旗袍、唐装、马褂——均源自于满族的民族服饰,是旗装的衍化版,并非汉服!】【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旗袍的诞生】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改进,融入了一定西方的审美【马褂】男性服饰名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马褂。【唐装】现多指类似满族马褂而吸收西式裁剪的服装。唐代服装和现在的“唐装”式样截然不同且毫无关系。西方国家称“中华街”为“chinatown”英文发音很像“唐”于是译为“唐人街”,于是就把这些华人街的“唐人”所着的中式服装叫做“唐装”。唐代的服装是以汉服为主,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而现今常称为“唐装”的服装是从清朝时期的满族服饰马褂发展而来,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并吸收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特点,如在肩膀部接袖等。【误区】——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的满装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这是不对的。================================【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朝鲜服】唐代时期,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故而朝鲜服服、和服其实都是源自于汉服,吸收和学习了汉服的形制并且各自加入了日韩自己的审美,变成了今天的和服、韩服说到左衽,不得不提一个历史人物——管仲管仲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当时各诸侯只顾去欺负弱者,抢夺城池。可当时最擅长攻城略地的是北游牧民族,中原这些人分开了斗不过他们管仲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尊王攘夷”!团结的众诸侯,维护了残缺的中华文明!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那我们就要被蛮族统治,和他们一样披发左衽了!”【友情提醒:全国各大城市均有汉服组织,在传统节日一般都有汉服活动,如果想买汉服的同袍们切记,淘宝上的很多商家都是戏服形制,错误不正,最好等学习一阵子,对形制有了基本的认知再下手,不然很容易误上当花了钱买错衣服】下面用Q版图志来简单概括一下汉服的几种形制(女装)图片来源:汉服漫画吧作者:辛未年……等等(还有几个不记得了)【红色外衣:披风】【披风】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领、对襟、两腋下开衩、有二长袖的一种长衫。与斗篷不同,斗篷常穿于室外,披风室内外均可穿。盛行于明清时期,从许多画像以及笔记资料上看,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清朝入关之后,由于“男从女不从”,所以披风仍然流行了一段时间,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袄裙:上衣称袄,下面为裙】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袄裙的下摆可分为碎褶和马面等样式,上图为碎褶,下图为马面褶】明制袄裙这里说的“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不是固定术语,袄是袄,裙是裙。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替代。漫长的演变,它们的具体意思和细节都会有差别,目前普遍认同的是“袄”为有衬里或夹层的上衣,“衫”为单衣。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袄裙是在大街上最容易被看成朝鲜服装的形制之一!】悲哀的是,我们的袄裙才是本宗【齐胸(高腰襦裙)】【齐胸襦裙】汉族传统民族服装的一种,齐胸襦裙旧称高腰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实际上高腰襦裙和齐胸襦群也存在着一些区别。高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齐胸襦群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相同点就是不论高腰还是齐胸均可对襟或交领。【齐胸襦裙也是在大街上最容易被人看成是朝鲜服的服装之一!(我不知道他们除了日韩还能想到什么了)】悲哀的是,我们的齐胸襦裙才是本宗【外衣:褙子】【褙子】即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在明代被称为披风。宋代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又名绰子,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穿。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汉服的一种,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在宋、明朝时最为盛行。【曲裾深衣】男女通穿【现代汉服曲裙款式】根据下摆绕的圈数可划分成单绕曲裾,双绕曲裾,三绕曲裾和鱼尾曲裾四种款式.根据下摆的长度,可分为短曲裾和长曲裾(或称及地曲裾两种款式.根据袖子划分,有广袖和琵琶袖(垂胡袖)两种【曲裾】汉代女子曲裾示意图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直裾】男女均可穿着!【直裾】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直裾袍,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交领襦裙+半臂】交领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示意图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交领襦裙、女式交领襦裙。除交领襦裙还,其他襦裙有对襟襦裙等。【半臂】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可见,短袖衣远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我是分割线,下面历史很重要】==========================下面要说一下汉服的断代史和原因(中立陈述事实,不涉及民族仇视问题):汉服不是自然断代的,也不是被历史淘汰断代的【汉服劫难】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政府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与此配合的是满清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汉族同胞被逼剃发从满,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故至今,汉服在风雨飘摇中零落断代已有三百多年。我们必须让还不理解的人意识到:旗袍马褂和唐装是由满清的旗装演变而来,绝非汉服,唐装更不是唐朝的产物。(注:陈述事实,文中为满洲人和满清政府,对今满族同胞无中伤之意!)【扬州十日】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军进攻南明,兵围扬州。史可法正在扬州督师,固守孤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亲自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而战,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烧杀淫掠,无所不至,繁华都市顿成废墟。人民死亡在八十万之上。城破时史可法被俘,多铎劝谕归降,史可法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嘉定三屠】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闰六月十三日,剃发令下,群众开始酝酿反抗。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义顿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人民公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金钱鼠尾前中后期实物图【前期】【中期】【后期】现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的造型多用相对较美观的辫子后期造型在愤青的威逼下,她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得以离开现场。孙婷向博主回忆,昨日她着一身曲裾汉服和另一着汉服的女性朋友到春熙路附近看电影,由于现场人太多,他们于四时许到太平洋电影院对面的德克士餐厅二楼就餐。待坐定后,突然发现一群大学生模样的人在楼下指指点点。一开始孙婷并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却发现餐厅里人声鼎沸,一群人冲到楼上,歇斯底里地要求她把衣服脱下来。好容易才明白对方误把汉服当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