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定义与中国古代旅游的起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旅游的定义与中国古代旅游的起源郑焱(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依据古代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了最早的旅游活动。所以中国古代文字中很早就出现了“观光”“旅游”等词汇,而且,其涵义与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概念的重新界定基本符合。到商代与西周,舟船、车辆、道路、旅馆、饮食等旅游与旅行所需要的条件都已较为完备。因此,当时人们的旅游和旅行活动已相当频繁。旅行者的足迹远达现在的甘肃、内蒙和新疆,并且还开始了广泛的航海旅行。关键词:旅游;定义;起源中图分类号:F5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1999)04-0065-06ThedefinitionoftourismandtheoriginofancienttourisminChinaZhengYan(CollegeofEconomy&Management,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Abstract:AccordingtoancientChinesemythology,primitivepeoplehadalreadybeguntheirearlisttourismactivities.Termslike“Sightseeing”and“tour”appearedveryearlyinancientChi-nesecharacters.Moreover,theconnotationofthesewordsaregenerallyinaccordancewiththedef-initionoftheword“tour”givenbytheinternationaltourismorganizationin1991.EarlyintheShanandZhouDynasties,essentialtourismfacilities,suchastransportationandaccommodation,wererathercompletedinChina,Therefore,peoplethentraveledveryfrequentlyforvariouspur-poses.Someofthemhadbeentosofarawayplacesastoday’sGansu,XinJiangandinnerMongoli-a.Theyhadalsowidelytraveledbysea.TheystartedthefirstchapterinChineseTourismhistory.Keywords:tourdefinitionorigin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闲暇娱乐方式。因此,旅游是20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它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旅游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它列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与此同时,对旅游现象,旅游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也逐步开始进行。为此,作者正在撰写一本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旅游发展史,以便使人们对中国旅游发展演变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一旦开始此书的写作,就发现必须先对“旅游”一词作一基本的界定,并对中国旅游的起源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为此,特先发表此文,以求方家们指正。一、关于旅游的定义问题。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总是不满足于周围环境对自身的束缚,总是力图不断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并从而拓宽自身的视野;同时,迫于洪水、大火、干旱、地震等各种自然灾难的危害,原始人群就开始了反复的迁徙。从某种含义上说,这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行。中国的考古学家们曾在三门峡地段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密集的69处村落遗址,经研究认定,他们不是同一时期所建,而是某个原始部落趋利避害,反复迁徙的结果。在《诗经·大雅》中,也叙述了古代周族首领公刘在夏代末年率领族人从邰(陕西武功境内)迁徙到地(陕西郴县、锂邑一带),开垦种植,及安定居处的情况。这类迁徙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合适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定意义的旅行。正因为中国古代旅游和旅行的历史很悠久,所以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这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其实就是旅游的意思。《周易·观卦》中对观光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观民设教。”意思是:和风吹行地上,万物广受感化,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尧舜禹先王之所以要不辞辛劳,巡游天下的原因。而《周易·观卦》的内容更是与旅行和旅游活动有关,对旅行和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卦辞中称:“旅贞吉”,意思是只要旅行时谦柔守正,就能获得吉利。宋代的朱熹在注释《周易》时写道:“旅者,客居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居它方,谓之旅”。这就更深刻地阐述了《周易》中“观”字与“旅”字的含义,表明在很早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知晓旅游是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到异地他乡进行观光游览等活动,并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而这和现代旅游的概念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到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到了唐代,随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等。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旅游的悠久历史。可以说,旅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格地说,旅游与旅行是有区别的。旅行的重点在“行”字,人们是要通过“行”来进行政治、宗教、学术、商务等活动,游览并不是它的主要目的;而旅游的重点则是在“游”字,游览就是它的最终目的。前者如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郑和等;后者如晋代的谢灵运,明代的唐伯虎,清代的袁枚等。但另一方面,旅行和旅游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要“游”,就要“行”,不经过一定的“行”是无法达到游览的目的;而即使旅行是为了达到政治、宗教、商务等目的,也总免不了在跋涉旅行中沿途游览一番。因此,人们往往很难明确地将旅游和旅行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现今管理旅游事业的行政部门依然名为“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即是将“旅游”分解为“旅行”与“游览”两部分,另一方面,也是表明了这两者的统一性)为便利起见,作者在写作《中国旅游发展史》时,只是在行文中对两者略加区别:记叙人们的某些行为时用“旅行”一词,更多的则使用“旅游”一词。旅游是人类活动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一点中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英国人托玛斯·库克于1845年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旅行社。以此为标志,世界进入了近代旅游的阶段。随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出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都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使旅游成为人民大众中极为普遍的社会活动,旅游业也逐渐成为经济领域内十分重要的新的支柱产业。为此,世界旅游组织在1991年特地对旅游的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义:旅游“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显然,中国历史上的旅游活动基本上符合这一最现代的定义。因而,《中国旅游发展史》即依据中国古代“观光”、“旅游”的概念,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所作的新的界定而展开。内容涉及旅游交通、旅馆设施、景观园林、旅游文学、旅游思想、旅游习俗、著名旅游旅行家等各个方面。二、关于中国旅游活动的起源问题。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的,但中国最早的旅游活动应该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早得多,这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明显的反映出来。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作舟车以济不能,旁行天下”,他经常外出旅行,因而他一生没有固定的点,并据此得出结论:早在6000~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经能制作独木舟,并以木桨作推进工具,除在内陆的河湖水面上活动外,还可进行海上活动的尝试,经过100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完成了第一次的海上移民,在舟山本岛的滨海平地上定居。③近年来,我国大陆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创造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器物,又纷纷在台湾岛等地发现,这说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已能横渡台湾海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人远航旅行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一些研究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中的海内外学者认为:商末周武革命曾迫使一批国破家亡的殷人东渡大海,经千岛群岛、阿留申岛,驶抵墨西哥。据此推测,商代的造舟术已经得起太平洋上那惊涛骇浪的考验了。另据有关报道,本世纪七十年代中,在北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浅海曾多次发现一种古代石质船锚,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有关学者的关注。美国考古学者认为:北美太平洋海岸上从未发现过这类人工石制品,也不存在制作这类石锚的岩质,因而它不会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产物。但在南中国海岸却普遍存在这种质地的岩石。所以,它们可能是中国航船的遗物。④另外,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也称:“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即在夏末就进行了有500人规模的航海活动。虽然这几种说法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证实,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悠久。而且,据可靠史料记载,西周成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物”。越裳是古南海国名,倭人是指古代的日本人。这说明到西周时海上航行确实已是经常发生的事了。和航海旅行相比,中国的陆上旅行产生得更早。前面已经提到,三门峡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原始部落反复迁徙旅行的活动。据说当启建立夏朝时,就曾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西北)均台举行了朝会。四方诸侯云集一地,宴饮朝贺。可以想象,如此大规模的聚会,假如没有食、宿、行、娱的接待能力作保证,是根本不可能的。这证明当时旅行旅游的接待能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而《诗经·大雅·公刘》则记载了夏末周人领袖公刘率领族人从邰地前往地的迁徙状况,这在那时也称得上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旅行活动。在陆上旅行中,商业旅行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早在《易经》上就有“大车以载,利有攸住,无咎”的辞语。意思是只要有利可图,商人就无所不往。尤其到了商代,商业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据历史学家考证:商代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到了今日之湘鄂乃至四川,西北达到了今日之陕甘宁内蒙,乃至远及新疆,……已经走遍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⑤显然,就是以今天的交通条件而言,这也算是行程很远的旅行了。而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文物中,既有渤海岸边的鲸鱼骨、鲟鱼骨、绿松石,又有长江下游的水稻硬陶、釉陶,还有南方的象骨,西北今新疆一带的玉石,更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需要一定的交通工具。中国古代素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说法,但舟船车辆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又究竟由谁最先发明,则众说纷纭。有人传说是黄帝(约公元前26世纪)发明了“舟车弓矢”;有人说夏朝时与禹(约公元前22世纪末)同时代的奚仲最先造车,并被任命为专司行车管理的“车正”;又有传说马车由商汤(约公元前17世纪初)的11代祖先相土所造,称作“乘马”,牛车是汤的7代祖先王亥所造,称作“服牛”。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则记载:“禹平水土,……”不论这些传说和记载是否真实,现代的考古已证实,早在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能制造船只了。最早的船只是独木舟,以后又出现了将两只独木舟并联在一起驾驶的“方舟”,也称“舫”,是人们为了解决独木舟稳定性差和运载量有限而创造的。最初是以皮条、绳索等连接两船的船舷,后又以木版、连接杆、或梁木之类硬性构件横跨两船,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舫的出现增加了船的宽度和稳定性,装载量也因而提高,对进一步开拓水上旅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陆上交通方面,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字,据考证,即是“马曰”的本字,指一种古代驿传专用的车子。根据甲骨文中许多“车”的象型字分析,表明商朝的两轮车已有一辕、一衡、两轭和一舆。现在中国历史博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