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3.常用中药3.1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2清热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兰根、鱼腥草。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3泻下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攻下药:大黄。润下药:火麻仁。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4祛风湿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川乌。祛风湿清热药:防已、秦艽。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4化湿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5利水渗湿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利水消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6温里药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7行气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橘皮、枳实、木香、香附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8止血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药物分类与配伍,有关止血原理的现代研究。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凉血止血药:大蓟、地榆。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8活血祛瘀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破血消癥药:莪术。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9化痰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桔梗、贝母、栝楼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止咳平喘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10安神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酸枣仁、远志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3.11补虚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甘草。补阳药:鹿茸、淫羊藿、杜仲、冬虫夏草。补血药: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补阴药:北沙参、麦冬、枸杞子、龟板。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4.方剂学基本知识方剂学的定义、性质、地位及重要性;方剂的配伍目的,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的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等;方剂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5.常用方剂解表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及其主要代表方剂;泻下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及其主要代表方剂;清热剂的定义、分类、功用及适应证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及其主要代表方剂;补益剂的定义、分类、功用、适应证,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及其代表方;理血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祛痰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及其代表方剂等。(二)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的性能,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的基本概念;中药的配伍意义,药物七情的概念及内容,用药的配伍禁忌,剂量的概念等。熟悉中药及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及贮存对中药质量及疗效的影响;中药的基本作用、功效;四气、五味的作用;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等。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服药方法,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医学基本概论等。2.掌握解表药、清热药等中药的分类及定义,熟悉其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等。3.掌握麻黄等100种常用中药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了解其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4.掌握解表剂、清热剂等中药方剂的分类及定义,掌握麻黄汤、黄连解毒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等常用方剂的组成、配伍、现代研究等。(三)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学时讲课小计中医基础理论44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44常用中药1818方剂学基本知识22常用方剂44合计3232(四)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1.本门课程重点是中药及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的基本作用、功效;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含义、理论形成及运用;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有毒无毒、煎服方法等。本门课程重点还包括解表药、清热药等中药的分类及定义等。2.本门课程难点是要求掌握麻黄等100种常用中药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三、课程改革与特色本门课程通过生动的实例讲解并结合在我国实施的中药现代化战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热爱本专业。本门课程为多媒体课程。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版),主编:王建,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5年参考书:《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上、下),主编:高学敏,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主编: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5年《中华本草》(1~10册),主编:《中华本草》编委会,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1999年《新编中药志》(第1~3卷),主编:肖培根,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2年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药杂志英文版),2006年执笔:刘小平审阅:申永存日期:2006.5.30.审定:刘小平日期:200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