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Gross,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结构中最常见的类型,图见p45)是以畸变的需要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的习惯作基础,并于自身的职能条件相适应,反映出其消极的性格特征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在故意犯罪中,惯犯、累犯的心理结构,属于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是最常见的犯罪心理结构:典型性、普遍性)(二)特殊模式是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缺少犯罪的意向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的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知识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3、宣泄性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状态变化(一)潜在形态(产生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1、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2、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3、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三)衰落形态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一、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①自觉性与非自觉性②快速性与迟缓性③可变性与难改性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①层次性组合状况②动力性组合状况③主导性组合状况(意识主导性组合状况、个性特征主导性组合状况、心理状态主导性组合状况)结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①一主多从②多因并列③递进或递减④循环往复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一)驱动性与普遍性(二)整体性与层次性(三)开放性与动态性(四)隐秘性与客观性(五)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述评【只述不评】1、生物学:体型说、遗传说、生物生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2、社会学:(1)文化冲突理论:主张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2)社会异常论: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3)副文化群论:主张在西方社会低阶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副文化群,在副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赏的。★副文化群: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社会主文化而称为副文化群。(4)社会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相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地区高。(5)标签理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规者的标签。3、精神病学:病态人格说、低能说4、心理本能说: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5、学习理论:(1)模仿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插入法则。(2)不同接触说;(3)条件反射论;(4)社会学习论6、多元性二、犯罪综合动因论【重点】1、定义: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2、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生理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神经类型因素异常的生物学因素(一)主体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对社会现实、意志、情绪、理智控制系统的缺陷(调控系统)个性异常(个人障碍)心理因素心理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行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一般来说,性犯罪的季节性最明显,夏高冬低,随气温升降,成正比例关系。财产犯罪冬季最高。时间因素:昼夜周期、社会周期自然灾害因素(二)主体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机遇因素可以迅速诱发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情境因素(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主体外因素决定主体犯罪心理形成2、主体因素在受主体外因素影响到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1)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犯罪心理形成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意味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体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基础,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理、心理、行为)第二,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条件,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主体因素为中介。①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动力;②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改变已形成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的变化;③主体外因素延缓或阻碍了犯罪心理的形成。(3)主体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三、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一)整体性1、个体犯罪原因由多种主体内外因素构成。2、构成犯罪原因的诸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层次性1、个体犯罪原因是分层次相互组合的(掌握P80的图)2、个体犯罪原因可分为原因因素和条件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3、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三)结构性在认识犯罪原因系统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对原因整体的作用和影响。(四)动态性个体犯罪原因是个开放系统,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体犯罪的原因。(P90补充X3)第四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一、概述犯罪心理机制(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包含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主要研究: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与规律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问题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2、畸形的、膨胀的需要(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1、不健全人格: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2、品德内涵:克己、利他(三)萌发犯罪意向: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1、形成犯罪动机(1)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2)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3)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4)消失阶段:2、确定犯罪目的P.s.: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行为的关系:(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3)有时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4)犯罪动机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自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与情境、条件制约。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受阻易使犯罪动机强化/弱化。由于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变化,决定着犯罪行为方式的变化。(五)犯罪决意——行为的决定阶段1、行动手段的选择:机遇+行为人自身条件2、行动时机的捕捉: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常见模式1、渐变型:原发型、续发型2、突变型:人际冲突、回避危险、特定气氛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刺激、胁迫、从众)(二)特殊模式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具体见书p103-111)一、内外化机制概念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一)从情境与主体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主动型(二)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三)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习惯型(四)以犯罪活动在主体中的地位来划分:业余型、职业型二、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外界积极因素惩罚的正面效应:准确性、及时性、合理性教育与综合治理情境变化主体外因素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被害人的态度共同犯罪人的影响惩罚的负效应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条件限制:心理、生理、强制性主体因素1、需要(强度);2、情绪;3、认识;4、意志;5、犯罪经验;6、犯罪习惯;7、犯罪模仿;8、犯罪准备;9、生理状况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的概念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即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变化过程。四、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重点】: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2、非法欲望更强烈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7、形成犯罪人格五、犯罪生活曲线理论(P132)三种标志组合成个人犯罪生活曲线:标志Ⅰ:初次犯罪年龄。以25岁为界,区别为早发犯和迟发犯。标志Ⅱ:犯罪的方向:单一方向,反复进行同一犯罪同种方向,在同一类犯罪中反复进行两个以上罪名的犯罪异种方向,跨两种的反复犯罪多种方向,跨两个以上种类的反复犯罪标志Ⅲ:再次犯罪及其间隔时间实际的累犯者可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1、早发单一方向持续型;2、早发同种方向持续型;3、早发多种方向持续型;4、迟发单一方向持续型;5、迟发异种方向弛缓型;6、迟发单一方向停止型。六、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