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命科学发展史》生命是什么?—从孟德尔的豌豆说起《HistoryofLifeScience》(一)经典遗传学(Genetics)《HistoryofLifeScience》“我无法想象它会保存下去。杂种回复到两个亲本中的一个亲本的倾向,是一种更广泛定律中的一部分,……杂交的品种和物种倾向于回复到千百代以前的祖先的性状,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上帝知道。”——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年)“在动植物里面,且不说有好几个物种,即使只有一个物种,是通过直接遗传过程从别的物种产生出来的,只有这个论点一旦成立,……那末自然的力量便不再能加以限制了,而且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大自然就能够多一个原始的类型发展出一切其他的生物种类来,这样设想应当是没有错了。”——林耐《自然系统》(1735年)林耐和达尔文的“困惑”《HistoryofLifeScience》第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子女在许多方面如此象父母?而有些子女的有些方面又不象呢?《HistoryofLifeScience》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Genetics):像:遗传(Heredity)不像:变异(Variation)《HistoryofLifeScience》孟德尔之前,已先后有科尔罗伊德(J.G.Koelreuter,1733~1806)、奈特(T.A.Knight,1759~1838)、萨特莱特(A.Sageret,1763~1851)、盖特纳(C.F.V.Gartor,1722~1850)和等科学家,至少持续了100年的植物杂交工作。孟德尔论文发表前2年,诺丁(C.Naudin,1815-1899)出版了《植物杂交新研究》,书中的许多论点及其说明同孟德尔论文极其相似。植物杂交试验《HistoryofLifeScience》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海恩塞斯)。1840年毕业于特罗保的预科学校后进入奥尔米茨哲学院学习。1843年因家贫而辍学,同年10月到布尔诺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做修道士。1847年成为神父。1856年开始从事豌豆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实验》。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1822-1884)《HistoryofLifeScience》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规律白花哪里去了?白花又出现了,而且紫花:白花=3:1?《HistoryofLifeScience》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规律《HistoryofLifeScience》1.每株豌豆植株中的每一对性状,都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所控制的,遗传因子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当控制某一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均为隐性因子时,植株才表现出隐性性状(如白花或绿色豆粒),其他情况下,包括一对遗传因子均为显性,或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均表现出显性性状(如紫花或黄色豆粒)。2.当两对性状一起加以研究时,显性和隐性的基本规律仍与上面相同,但要加上一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传代中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出现“自由组合现象”。孟德尔学说要点《HistoryofLifeScience》1900年3月26日德弗里斯(荷兰)、1900年4月24日科伦斯(德国)和1900年6月20日丘歇马克(奥地利)三位遗传学家分别发表了同孟德尔相同的论文。遗传规律重新发现HugodeVries1848-1935CarlErichCorrens1864-1933ErichvonTschermak1855-1927《HistoryofLifeScience》1.第一次明确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及其控制遗传性状的若干规律:孟德尔学说意义大多数生物体通常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同一性状。这样的生物体称为2n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这对遗传因子分离到两个配子中去。遗传因子可以区分为显性和隐性。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各自独立的。2.提出了杂交、自交、回交等一套科学有效的遗传研究方法,来研究遗传因子的规律。3.对实验数据采用数学手段(卡方检验)进行科学统计分析。《HistoryofLifeScience》孟德尔成功的主要原因表型性状的选择-7对相对性状数学知识的运用-卡方检验兴趣和运气奥地利布隆(Brunn)修道院的花园《HistoryofLifeScience》孟德尔说的“遗传因子”是什么?接下来的问题:这些“遗传因子”在哪里?所有的性状都遵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吗?《HistoryofLifeScience》基因之父:摩尔根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HuntMorgan,1866-1945)摩尔根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摩尔根在孟德尔定律基础上,创立现代遗传学的“基因理论”。1933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利用果蝇发现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确立了伴性遗传规律。建立了遗传学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把400多种突变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制成染色体图谱,即基因的连锁图。1926年出版了《基因论》专著,具体而明确地描述了基因这一遗传学基本概念。《HistoryofLifeScience》果蝇有4对(8条)染色体【豌豆有7对(14条)染色体】《HistoryofLifeScience》野生型-灰身、红眼突变型-黄身突变型-白眼果蝇有400多种形态突变型突变型-短翅突变型-卷翅《HistoryofLifeScience》摩尔根:假定基因B和V同处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和v同处于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连锁(linkage):处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较多地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卡尔文·布里奇斯(CalvinBBridges.1889-1938)♀灰长×♂黑残BBVVbbvv♀灰长BbVv×♂黑残bbvv灰长黑残灰残黑长BbVvbbvvBbvvbbVv0.42︰0.42︰0.08︰0.08孟德尔:0.25:0.25:0.25:0.25布里奇斯出生于纽约,190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在这里结识了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1910年摩尔根任命他为实验室助手,研究黑腹果蝇的基因,在Morgan的研究小组里,他发明了观察果蝇的新仪器和能够更清楚分辨染色体技术。《HistoryofLifeScience》遗传第三定律:连锁互换定律完全连锁(孟德尔式遗传)50%:50%42%:8%:8%:42%不完全连锁(摩尔根式遗传)《HistoryofLifeScience》完全连锁(孟德尔式遗传)不完全连锁(摩尔根式遗传)《HistoryofLifeScience》BvbVBVbvbvBV重组型配子亲本型配子《HistoryofLifeScience》1931年,McClintock和她的女博士生B.Creighton以玉米为材料进行了一项试验,为染色体交换导致遗传重组提供了第一个有力的证据。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发现染色体上基因重组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遗传学界有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姓氏都以字母M开头。他们就是众所周知的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摩尔根(ThomasHuntMorgan)和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1983年,81岁高龄的麦克林托克由于发现了可移动的遗传物质“转座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istoryofLifeScience》CurtJacobStern(1902-1981)德国遗传学家在B.Creighton和McClintock的结果发表没几周,C.Stern又发表了果蝇实验的证据。《HistoryofLifeScience》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伴X显性:抗VD佝偻病伴X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先天性白内障伴Y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HistoryofLifeScience》果蝇眼色基因W/w的遗传果蝇眼色: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P:红眼(♀)×白眼(♂)↓F1:红眼(♀)×红眼(♂)↓F2:¾红眼:¼白眼(♀/♂)(♂)解释:眼色基因(W,w)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眼色的基因,XwY的表现型为白眼。《HistoryofLifeScience》人类的色盲遗传是性连锁的,已知控制色盲的基因是隐性c,位于X染色体上,Y上不携带其等位基因。人类色盲遗传XCXC,XCXc,XCY不色盲XcXc色盲XcY色盲如果母亲色盲而父亲正常,则儿子必是色盲,女儿表现正常。如果父亲色盲而母亲正常,则儿女均表现正常。《HistoryofLifeScience》卢花鸡毛色遗传卢花基因B对非卢花基因b为显性,Bb这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以雌芦花鸡(ZBW)与非芦花鸡雄(ZbZb)杂交,F1公鸡的羽毛全是芦花,而母鸡如果进行反交,以非芦花雌鸡(ZbW)作母本与芦花雄鸡(ZBZB)杂交,F1公鸡和母鸡的羽毛全是芦花。(如图)《HistoryofLifeScience》个体的性状符合3大规律,在群体水平又如何呢?三大遗传规律符合所有的性状吗?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第3个问题:《HistoryofLifeScience》GHHardy1877-1947WilhelmWeinberg18621937英国数学家哈代(G.H.Hardy,1877—1947)和德国医生温伯格(W.Weinberg,1862—1937)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独立证明,如果一个种群符合下列条件:群体遗传平衡定律1.种群是极大的;2.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3.没有突变产生;4.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5.没有选择。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包括基因型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代—温伯格定律。《HistoryofLifeScience》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群内(即一个个体与群体内其它个体交配机会相等),基因A1与A2的频率分别为p1和p2(p1+p2=1)三个基因型的频率为:P11=p12,P12=2p1p2,P22=p22《HistoryofLifeScience》《HistoryofLifeScience》《HistoryofLifeScience》《HistoryofLifeScience》什么条件下群体(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呢?1.突变设:A1→A2为正突变,速率为u;A2→A1为反突变,速率为v。高等生物中在自然状态下,大约十万个到一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是10-8到10-5。《HistoryofLifeScience》2.选择自然选择《HistoryofLifeScience》人工选择《HistoryofLifeScience》3.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例如,太平洋东卡罗林岛中有5%的人患先天性失明。据调查,在18世纪末,因台风侵袭,岛上只剩30人,由他们繁殖成今天1600余人的小群体,这5%的失明,可能只是最初30人建立者的某一个人是携带者,其基因频率q=1/60=0.016。经若干世代的隔离繁殖,q很快上升至0.22,这就是“建立者效应”(foundereffect)。《HistoryofLifeScience》4.迁移(transference):指在一个大群体内,由于每代有一部分个体新迁入导致其基因频率的变化的现象。《HistoryofLifeScience》5.隔离:《HistoryofLifeScience》RonaldAylmerFisher1890-1962费歇尔在大学读的是数学和物理专业,1912年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先后到罗森斯坦研究站、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从事专业研究,致力于从数学上证明孟德尔遗传定律不仅不与自然选择学说相冲突,而且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所需要的遗传理论。他的这些研究成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