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膑刑(即挖去膝盖骨),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本名不详,人称为孙膑,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孙膑故居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孙膑兵法》木犊围魏救赵•涉及人物•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葱•赵:赵成侯、丕选1.默读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几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2.画出孙膑说出的四句话。理解体会。(1—2)交代围魏救赵历史背景。(3-14)具体描述了孙膑审时度势确定“围魏救赵”计策的情况这部分以对话描写为主,同学们能划出孙膑的4次讲话吗?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全文的重点展示了孙膑的兵家形象第1次,当田忌决定兵发邯郸后,军师孙膑直截了当地提出“_______________”。从而引出田忌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军不应去邯郸解邯郸之围不去邯郸去哪儿?第2次,孙膑回答田忌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膑这种看似南辕北辙的回答当然使田忌感到“惊讶”,而且又一次提出了疑问:“__________________”大军应当去魏国的都城大梁跑到大梁去干什么?第3次,没有回答田忌的问题反而问田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王命我们带兵去完成什么任务第4次,孙膑讲了他的“围魏救赵”的计策,是他4次讲话中最长的一次,也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首先,用比兴的方法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能去邯郸。第二,分析敌情,作出判断,要围魏救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目的。“围魏”必须能够达到“救赵”的目的才是成功的。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对敌情的分析第三,半路伏击,以逸待劳。齐军半路埋伏,处于主动地位;魏军急于回防,必然奔波劳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打败魏军,不但彻底地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以增强齐国的实力。真是以逸待劳,一箭双雕。要解赵国之围死打硬拼是不合算的我们兵发大梁,庞涓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然就解了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有理有据,胜算在握。至此,田忌恍然大悟,众将也高兴地赞成。孙膑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庞涓亲率8万大军包围邯郸,国都大梁必然兵力空虚。外实而内虚,避实击虚围魏救赵肯定成功。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等成语复述课文。猝不及防——指事发突然,来不及防备。猝,突然。防,防备。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逸,安闲,安逸。劳,疲劳,疲乏。落花流水——原来形容春景衰败,现在比喻惨败。“三十六计”•《中国古典文学文库·三十六计》归纳为: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装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现代案例】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