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与应用罗湖区中医院康复中心秦少福一、概念“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作用途径: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特点: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现还开展三九天灸。一、源流*《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公元420-589年):“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灸”、“八月十四日,民并朱水点头额,名为天灸”。*最早提到“天灸”二字。*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用旱莲草锥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理瀹骈文》:◆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古人不仅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各种外科疾患,还用于治疗内科病症。◆《肘后备急方》记载:“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为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是天灸治疗哮喘最早的记录。二、作用机理(中医)•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通过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穴位或皮肤以治疗疾病。如《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天灸通过作用于皮部激发人体经络,进而内达脏腑,外至肢节,治疗全身病变。二、作用机理(西医)*发泡药物的强烈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同时作用于局部的神经末梢,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1)以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时发现病人口中出现大蒜味道。(2)将茵陈蒿汤中12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不仅可以治疗胆绞痛,且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现代医学看敷贴疗法优越性1、药物浓度处于稳态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3、药物副作用低4、避免多剂量给药,病人易于接受5、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6、允许随时移去药源。辛温之药——驱逐寒邪。常用:白芥子、吴茱萸、甘遂、延胡、麻黄、细辛、生姜三、药物白芥子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细辛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寒、开窍之功用。甘遂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延胡延胡性味辛苦温,入肝、胃经,有活血、散瘀、理气之功用。生姜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开痰之功用。*药物本身具有治疗的作用。《本草经疏》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雍塞者殊效”。其他诸如细辛、附子、麝香等药,性亦多温,具有温补的作用。*药物本身具有引经的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理瀹骈文》强调:“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四、操作方法•(一)选用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也可适当加入麻黄、麝香等药物。•(二)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三)临床应用•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g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质地干湿适•中,将调好的药物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并准备5mm2胶•布,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四)于每年夏•季三伏、冬季三九•天辨证选取4~6个•穴位进行贴敷,成•人一般贴药2~3小•时,儿童贴药1~2•小时,每年贴两个•季节,连续3年为一•疗程。•③贴药•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多时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擦拭干爽。•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上,10天贴1次。技术要领:•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疗效。•姜汁制作、储存严格把关。•天灸药物的调配,按照制定的比例。•穴位定位准确。•做好天灸贴药后相关知识宣教。5、正常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6、可能的并发症1、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2、皮肤过敏;3、发热。7、注意事项及处理:•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若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7、注意事项及处理:•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治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敏迪、扑尔敏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到医院诊治。7、注意事项及处理:•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7、注意事项及处理:•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min,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但不少于20min。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即移去膏药。•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2小时。(四)三伏天天灸常治疾病1、哮喘*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属阴属寒,且哮喘多在冬季发作,*属于冬病。*五、2012年天灸时间:•伏前加强2012年7月08、09日•一伏2012年7月18、19日•二伏2012年7月28、29日•三伏2012年8月07、08日•伏后加强2012年8月18、19日*何谓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按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何谓庚日?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一天都由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而成,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为何选择三伏庚日?•“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三伏之日,肺脏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好时机。五行学说中庚属金,肺亦属金,故庚与肺相配。加之三伏日,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进行敷贴治疗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是温煦阳气、驱散寒邪的最好节气日期。•六、适应证: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痛经、月经不调等;梅核气、痹证(包括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使用最广泛。“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治”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七、禁忌证•(一)对天灸药物过敏者、支气管扩张咯血者、肺结核活动期禁用。•(二)皮肤破溃后难愈者、糖尿病患者慎用。•(三)孕妇慎用。•八、注意事项:(一)贴药前应皮肤清洁,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药膏脱落。如贴药后感觉不适(痒、灼热感过甚等)难以忍受,应即时取下。•(二)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反应,若局部皮肤起小水泡不用处理,大水泡应按烫伤处理。•八、注意事项•(三)极少数患者贴药后会留下永久性的黑色印迹,应事先告知患者。•(四)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九、确定穴位一般取温经、阿是、益气壮阳(补肾、健脾、补肺)等穴,常用如:风门、百劳、定喘肺俞、肾俞、脾俞等。天灸贴药前我中心确定三组穴位:*慢支和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虚人感冒;*胃脘痛和肠炎。1、哮喘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属阴属寒,且哮喘多在冬季发作,属于冬病。以清代《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末按比例调和。方义:麻黄辛温宣肺、细辛定喘止咳、延胡、甘遂破血逐瘀、白芥子温肺化痰、姜汁温中。取穴举例: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前后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C7T1L1骶骨隆椎②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天突:前后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C7T1L1骶骨尾骨隆椎③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前后正中线,脐上4寸。C7T1L1骶骨尾骨隆椎选穴原则常选用膀胱经背部穴位及任督脉穴位:1、慢性虚损性疾病与脏腑相关的中医病机;2、膀胱经背部穴位和任督脉经穴主治特点和性能;3、远近和前后配穴原则;4、期临床实践经验。*一般选定多组穴位相配交替使用,防止单一穴位刺激所致皮损及穴位治疗耐受现象出现。2、过敏性鼻炎肺、脾、肾虚,外因与风寒有关。冬季寒气较甚,故易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属于冬病。【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细辛、姜汁等。【穴位】百劳、风门、肺俞、肾俞、脾俞等。*每次辨证选取4~6穴按上述操作方法行药饼贴敷。3、慢性支气管炎肺、脾、肾虚,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属于冬病。【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麻黄、附子、细辛、杏仁、半夏、干姜、地龙等。【穴位】大椎、百劳、肺俞、风门、肾俞、脾俞等。*每次辨证选取4~6穴按上述操作方法行药饼贴敷。4、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选穴】上脘、中脘、天枢、梁门、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每次辨证选取4~6穴按上述操作方法行药饼贴敷。•5、体质虚弱体质虚弱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属于“虚劳”的范畴。【选穴】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关元、中脘、足三里每次辨证选取4~6穴按上述操作方法行药饼贴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