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生产技术-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玉米原产中、南美洲,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的玉米栽培历史大约为400多年,现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特用玉米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玉米已发展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兼用性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发展和优化玉米生产已成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第一批商品杂交种在美国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杂交种子已基本上替代了原有的常规品种,并实现了商品化生产,为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玉米生产概况(一)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近年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化肥用量增加,各项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的应用,世界玉米生产发展迅速。1969~1999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从10525.9万hm2增加到13926.2万hm2,增长32.3%。20世纪90年代统计表明,世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种植面积2821万hm2)、中国(2280.5万hm2)、巴西(1254万hm2)、墨西哥(761万hm2)、印度(605万hm2)。30年来玉米总产量由26760万t增加到59741万t,增长了123.3%。玉米总产量较多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21930万t)、中国(11046万t)、巴西(3017万t)、墨西哥(1684万t)和法国(1368万t)。世界玉米单产水平由2542kg/hm2(1969年)提高到4289kg/hm2(1999年),提高了68.7%。1990~1999年平均(种植面积在150万hm2以上者)单产水平较高的前5个国家是:法国(单产为7915kg/hm2)、美国(7740kg/hm2)、中国(4753kg/hm2)、阿根廷(4471kg/hm2)和前南斯拉夫(3699kg/hm2)。玉米生产发展突出的国家是法国和泰国。1965年时法国的玉米面积只有87万hm2,1999年发展到174万hm2;总产量由364万t猛增至1516万t;单产由3180kg/hm2提高到8672kg/hm2。泰国1965年时玉米种植面积56万hm2,1999年发展到141万hm2;玉米总产量由102万t增加到462万t;单产水平由1819kg/hm2提高到3561kg/hm2。2001年世界玉米面积为13965万hm2,总产量59997万t,单产水平达到4296kg/hm2。全世界玉米种植以亚洲面积最大,其次是北美洲。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有3个玉米带即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和欧洲多瑙河玉米带。(二)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玉米从明代传入我国,到清代已在全国普遍种植。清嘉庆十七年时种植面积达到47.3万hm2。20世纪30年代(1931~1938平均)我国的玉米面积达到574.1万hm2;40年代(1940~1948)种植面积平均为730.0万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米生产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1952~1959)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年均达1441.6万hm2,与40年代相比面积翻了一番。6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年均1424.9万hm2,与50年代基本持平;70年代玉米面积年均为1833.2万hm2,与60年代相比增加了28.7%;80年代玉米面积年均1924.6万hm2,比70年代增加4.9%;9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年均2280.5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0.38%。2001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2347.4万hm2。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玉米种植,但玉米生产发展水平很不平衡。90年代的统计资料表明,种植面积年均在200万hm2以上的省、自治区有:山东省(257.4万hm2)、黑龙江省(230.6万hm2)、吉林省(229.5万hm2)、河北省(228.0万hm2)和河南省(204.6万hm2);玉米种植面积在100万hm2以上的省、自治区有:四川省(176.5万hm2)、辽宁省(149.8万hm2)、内蒙古自治区(103.9万hm2)、陕西省(101.7万hm2)和云南省(100.7万hm2);种植面积在50万hm2以上的省、自治区是:山西省(74.7万hm2)、贵州省(64.4万hm2)、广西壮族自治区(55.1万hm2)和安徽省(50.7万hm2);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宁夏、海南等省、自治区栽培面积很小,都不到10万hm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玉米单产水平逐年提高,加之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玉米总产量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华民国时期(1914~1918)我国玉米年均总产量371.5万t;30年代(1931~1938)年均总产量为810.4万t;40年代(1940~1948)年均达到927万t。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米生产快步发展,50年代(1952~1957)玉米年均总产量达到1924.8万t,与40年代相比产量翻了一番。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人为因素之影响,造成玉米连年减产;60年代玉米总产量还没有50年代多,年均只有1875.1万t。70年代是我国玉米生产大发展、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玉米种植面积比60年2代增加了28.7%;玉米杂交种得以普遍应用,施用的化肥数量增加,病虫草害得到有效控制,使玉米单产水平迅速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比60年代提高了89.14%;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促成了玉米总产量大幅度增加,我国玉米总产量年均达到4558.1万t,比60年代年均增加143.1%。80年代玉米总产量年均为6977.1万t,90年代玉米总产量年均达到11046.0万t,2001年我国玉米总产量为11039.0万t。玉米已经真正成为左右我国粮食形势的重要作物。(三)中国玉米品种历史沿革与更新换代玉米原产美洲,硬粒型玉米于16世纪初传入中国,马齿型玉米于20世纪初由美国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玉米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利用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得到实现和发展。中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54~1959年以推广利用品种间杂交种为主;1960~1970年以推广双交种为主;1971年以后则以推广利用单交种为主。但各个地区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各类杂交种的利用往往是交叉的,不是单一化而是有主次之分的。根据1978年统计:杂交种推广面积1363.6万hm2,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9.8%。在杂交种中,单交种占67.7%,双交种占18.4%,其他类型的杂交种占8.4%。此后,单交种的面积迅速扩大,到2001年,已发展到2072.892万hm2,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89.95%。20世纪70年代利用了自交系间杂交种以后,玉米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推广品种间杂交种和农家种阶段(1949~1965年),全国玉米单产由1342.5kg/hm2增至1507.5kg/hm2,平均每年仅增12.6kg/hm2。这段时间施肥和灌溉条件虽然已有很大改善,但玉米单产增长的速度不快。到1975年,自交系间杂交种占到了玉米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玉米平均单产达到2535kg/hm2。10年之间平均年增102.75kg/hm2。到1998年全国玉米单产达到5268.0kg/hm2,23年间平均年增118.65kg/hm2。在各类自交系间杂交种当中,以单交种的推广对玉米生产的促进作用最大。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推广玉米单交种以来,大致以10年为一期,已经历了4次较大的品种更换:70年代推广的是中国育成的第一批单交种,主要代表品种是新单1号、中单2号、丹玉6号等,其中以中单2号、丹玉6号种植面积最大。80年代推广的主要单交种是丹玉13、吉单101、京早7号、烟单14、郑单2号等。90年代推广的主要品种有掖单13、掖单2号、豫玉18号、22号、农大60、本玉9号等。进入21世纪后,全国又完成了一次新的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农大108、沈单16、东单60、郑单958等。品种的适期更换对发展玉米生产是有利的。品种更换速度受育种水平、种子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等因素的影响,更换过快和过慢都不利于生产和推广。(四)国内制种基地简介中国玉米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河北北部、山西、陕北、辽宁、吉林、北京北部山区等地。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各异,年降水量相差悬殊,灌溉条件不同,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农民素质和制种成本也差别很大。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依靠乡镇、兵团、农场、村组织协调,由种子公司与农户签订制种合同直接管理,或者委托其他公司生产,无论是自己直接制种或者委托其他公司生产,都是以种子公司制定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检验规程,以乡镇、兵团、农场、村组织为协调纽带,由农户各自分散操作完成制种生产过程。目前,国内制种基地生产正在向集团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现状将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好品种为育种者、种子企业、制种基地、大田生产、政府等多方面带去更多、更好的收益。二是促进了种业的格局变化,育种者会更加注重组合的配合力和市场的需要,使得制种产量达到稳产、高产;企业会更加注重维护所开发品种的知识产权和建立稳固的制种基地,使得依靠套购、没有品种开发权和稳定基地的公司被淘汰;制种基地会更加考虑繁制品种的产量、质量和自身信誉,使得种子企业与基地关系更加紧密;种植农户会更加注重品种、品牌、产值,使得好品种、好品牌真正带来好效益;政府会更注重稳定、粮食安全、法制化管理,使得政令畅通、企业合法经营、人民安居乐业。下面介绍甘肃张掖制种基地的崛起情况,供借鉴参考。中国西部地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光照育足,降水较少,大多有灌溉条件,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制种产量较高,有良好的晾晒条件。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北麓,北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的海拔1100~1700m的内陆河域,地势平坦开阔,耕地分布于大小绿洲之上,绿洲与戈壁、沙丘相间,依靠横亘于南侧祁连山融化的涓涓雪水以及石羊3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自流灌溉和地下水资源,构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天然高山水库”滋润着农作物旱涝保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年降雨量52~155mm,而蒸发量却高达2300~2700,干燥度在4~15之间,年平均温度7.0~9.2℃,≥10℃的积温80%保证率在2756~3500℃,生长期161~181d,昼夜温差达14℃。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以下的灌溉区,丰富的光热气候资源,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局部的沙漠绿洲气候,使河西走廊成为全国玉米高产地区和理想的制种基地。根据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河西灌溉农业区总耕地占甘肃省耕地面积的17.5%,但灌溉面积占全省的56%,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制种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集中的玉米制种基地。根据资料介绍,2000年时河西地区玉米制种面积仅为6667hm2,2004年已发展到7.3万hm2,玉米产量4亿kg,约占全国玉米用种量的40%以上。制种业被一直依靠土地为生的河西人自诩为“阳光产业”,河西地区玉米制种田产量一般在5250~6750kg/hm2,高的可达7500~9000kg/hm2。生育期合适的品种在这个地区繁制,种子商品性好,色泽鲜亮,脱水快,籽粒饱满,容易贮藏,是天然的种子贮存库。由于气候干燥,病虫害发生较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均极少发生。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称甘州,是河西地区的种子生产中心,面积大、产量高、质量优,吸引了国内众多著名企业投资落户。2002年,全市注册登记的种子企业40家,其中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31家,总资产达到3.7亿元。各类农作物繁育制种面积达到4.3万hm2,其中玉米制种面积3.4万hm2,产种2.1亿kg。2003年,全市43家种子企业各类农作物繁育制种达5.5万hm2,占全省制种面积的1/3,其中玉米制种面积4.5万hm2,占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的60%,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13%。2004年,玉米制种面积为4.3万hm2。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为近5.6万hm2,玉米种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