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评价淮安城镇化发展取得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难点和制度性障碍,结合淮河流域城镇化实际和重点研究加强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与政策扶持,研究提出了淮河流域城镇化总体思路,研究提出了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支持的政策和重点扶持重点项目。关键词:城镇化、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政策建议引言:近年来淮安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也受到很多瓶颈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淮安未来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并上升到淮河流域,对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沿淮城市带城镇化发展战略,重点就发展思路、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区域交通、人口结构等方面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个具体建设项目以支撑上述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淮安城镇化发展的成绩和经验近年来,淮安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的理念,大力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1年GPD经济总量突破169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2011年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130万,城市化率提高到52.8%。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供水步伐加快,新建供水管道6447公里,整合中小水厂50多座,保证了农村50多万人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年内实现乡镇垃圾中转站全覆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置机制有效运行,创成省级康居示范村13个、环境整治村106个。产业层次得到新提升,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相继落户,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五个千亿元级产业正现雏形,成为台资集聚新高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标准化。成功创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全国唯一囊括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示范县和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地级市。淮安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经济规模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全省排名仍靠后;财政收入显著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优化;外贸依存度虽低,但外资吸引力增强;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较为显著。二、淮安当前城镇化发展环境分析和制度性障碍1、对淮安未来发展的优势进行审视,地理区位上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中心,交通区位上是全国南上北下交通要冲,长三角北部交通枢,经济区位上是三大国家经济动脉围合地区。近年来的政策优势更是明显,如国家、省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1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2004年的《关于促进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到2005年的《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2008年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再到2011年的《关于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11年8月,针对淮安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该文件出台了产业发展等六方面政策措施,指明了淮安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路径及要求。此外,淮安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岩盐凹土芒硝等矿产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这一切为淮安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重要支撑。2、对淮安发展的劣势进行透视,淮安水土资源对产业发展选择限制较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要素相对比较缺乏,软环境要素建设相对滞后,发展中的劣势也较为突出。3、对淮安发展的机遇进行判断,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三角地区扩大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内的两省一市。淮安所处的苏北地区被正式纳入到长三角的发展视野,成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素质,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对象,这一国家战略增强淮安的发展动力,长三角的“大门”已向淮安打开,为区域内的产业移转与承接扩展了空间,也必将带动国际国内产业加速向淮安地区转移。而淮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淮安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为淮安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旅游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提供了动力支撑。4、对淮安发展的挑战进行识别,淮安又面临着区域战略边缘化的风险,从江苏省新一轮省域空间结构发展来看,全省将以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地区为城镇重点集聚空间。由“三沿”构成的虎口型发展战略中,淮安虽处虎口形中心,但却独独没有淮安的一席之地,淮安面临着被区域战略边缘化的风险。产业发展风险也逐步加大,淮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2009年06月10日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淮安毗邻的连云港和盐城已经成为区域重点发展的战略地区。尤其连云港的发展被提升到战略高度,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周边区域城市给淮安的发展也带来了竞争压力。此外,淮安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将出现严重不足。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又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淮安将面临生态环境压力的巨大挑战。三、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综合分析1、淮河流域空间分布淮河流域位于东经111゜55’一121゜25’,北纬30゜55’一36゜36’,处在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之间,流经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四省,总面积为27万km2,属于我国东部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沿淮城市带是指淮河流经4省内的大片区域,包括江苏淮安、安徽蚌埠等多个城市的沿淮地区,总面积4.57万平方公里。其中以江苏淮安和安徽的“两淮一蚌”为龙头的沿淮城市区间,是传统淮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沿淮城市带包括:以沿淮流域为中心,周围100公里为半径的流域内城市带,即以淮安、蚌埠为中心点,江苏境内东连盐城、连云港,包括淮安下辖4县,以及泗洪、泗阳、宝应等县;安徽境内以两淮为侧翼,连接阜阳,联动滁州,在六安市所辖两县的基础上,还囊括了与这些区域有密切经济往来的连动区域。2、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沿淮地区由于处于广大的平原地带,长期以来都是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来建设的,农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致了沿淮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协调,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长久以来的黄河夺淮,给沿淮地区造成了经济和社会上的巨大损失,淮河水域的根治难度加大,洪涝灾害不断,旱涝不保,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差距。3、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原因沿淮城市带特别是所辖广大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各省平均水平,是各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2010年其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各省平均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凸显,城乡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沿淮城市带的城镇化进程。上规模的大中城市缺乏,规模效应不强,中心辐射力不足。淮安、蚌埠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纵深发展;阜阳作为沿淮城市带中的对外物资运输的一个主要中转站和物流中心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两淮、宿州、毫州以及六安的城市发展增长极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造成了广大的乡村区域的城镇化步伐缓慢,后劲不足。沿淮城市带的城镇化水平滞后,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与自身的发展路径与策略息息相关。各省几乎2/3以上的耕地都集中在沿淮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耕地的利用效率很高,是国内最大的旱地农业耕作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棉、粮、肉、豆皮、毛以及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分布着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储量最大的盐矿资源、煤炭资源和质量最好的煤田。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一区域就成为各省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与深加工基地,煤炭产业与重化工行业成为支柱产业,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城镇化长足进步的关系问题,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沿淮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慢,波动大;城镇规模结构欠合理,城镇的人口规模小,大城市人口比重低,缺少规模较大的首位城市和中心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历史的差异,造成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显著,区域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广大的乡村地区。如何治理淮河,壮大中心城市,使之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广大的乡村区域加强自身的小城镇建设,使“有形的城镇化”与“无形城镇化”发展齐头并进,形成独具特色的沿淮城市带的城镇化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四、沿淮城市带城镇化发展战略从国际国内的城镇化经验来看,大城市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远高于小城市,更比小城镇高。大城市与小城市小城镇相比在以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城市有很强的扩散和集聚效应,从而经济效益较高;在建立合理的资金回流机制的前提下,投资于大城市建设的巨额资金就会获得充分的回报,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大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可以说某地区的发达程度取决于这个地区大城市的发达程度;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居民的收入也相对较高,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大城市可以集约化征地用地,用地效率较高,能够节约用地;大城市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污染的处理等都更加高效,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沿淮城市带也应该走发展首位大城市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条件所提出来的新要求。但长期以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的城镇化道路致使这一地区的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城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没有一个。1、总体思路发展壮大淮安和蚌埠双极,加快周边宝应、泗洪、泗阳、阜阳、淮北、淮南、亳州、宿州等中心城市发展,通过它们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而在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适当建设小城镇,加速落后地区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大城市差距,推动城镇化进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提出城镇化发展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连接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桥梁。最终形成以发展中心城市为主导,引领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以淮河的综合治理和物流体系建设作为沿淮城市带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做好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的互动发展。首先,从淮河的整治到淮河发展的思路转变。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经济腹地,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湖北五省,覆盖36个地级市,是东部与中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20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至今这条复杂多灾的河流,每年仍直面洪水的洗礼,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由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新中国60年来淮河水患没有根治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淮河治理思路仍然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仅仅把淮河作为一种蓄洪、排洪的通道,每年需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未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我们要从困扰淮河50年的治理难题入手,研究解决如何把淮河变成一条造福于两岸人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其次,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区域战略作用。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一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推动淮安中心城市迅速崛起,为我省苏北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可为皖江城市带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通过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连通江苏沿海港口与淮河、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