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5.1.25.1.35.1.45.1.5①绿化隔音带②临街外窗采用隔音措施5.1.7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①生态屋面根阻防水②种植屋面5.1.9乡土植物(例如:适合上海地区的乡土植物为:银杏、合欢、臭椿、国槐)5.1.10交通方便程度①对荷载、震动、污染等问题的防范措施②引导标志、配套设施5.1.12透水地面5.1.13①屋顶保温②墙体保温③窗材①冷热源能效比②比要求的冷热源能效比高一等级5.2.3空调热源①T5灯具②T8灯具5.2.5能耗分项计量(电表安装增量)5.2.6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①呼吸式幕墙②幕墙通风器5.2.8外窗气密性达到4级以上5.2.9冰蓄冷空调5.2.10热回收装置①调节控件②变风量(VAV)系统5.2.12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化空调区域①风机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能效比②通风装置①空调凝结水预热②地源热泵余热提供热水5.2.15独立计量表5.2.16节能60%①太阳能光电系统②太阳能光热③地源热泵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5.2.14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3.26、5.3.27条的规定。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5.2.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节能与能源利用5.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5.2.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5.2.11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5.1.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5.1.65.1.8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场地控制和建筑环境控制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应用面积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列表(公建)分类条文序号绿色建筑条文绿色建筑策略当前进展是否选用节地与室外环境④风力发电技术①T5灯具②T8灯具③反光板5.3.1给排水规划合理5.3.2给排水规划合理5.3.3漏损率应小于自身高日用水量的2%①免冲洗水小便器②光电感应式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5.3.5处理水质达标报告及水质安全保障措施5.3.6雨水收集方案①再生水利用②雨水收集利用系统①微灌②滴灌③喷灌5.3.9购买再生水5.3.10厨卫、景观绿化用水分别计量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②人工湿地系统③中水收集利用(收集优质杂排水)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②人工湿地系统③中水收集利用(收集优质杂排水)5.4.1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5.4.2建筑外立面5.4.3建材选择5.4.4绿色施工①C50以上混凝土②HRB400级以上5.4.6绿色施工5.4.7铝材、石膏、木材使用量5.4.8土建与装修一体化5.4.9内部空间灵活隔断5.4.10①砌块结构体系②木结构体系③轻钢结构体系5.4.12钢材、砌块、木材5.5.1建筑热工性能要求5.5.2建筑热工性能要求5.5.3新风量5.5.4室内污染物控制①隔音窗②浮筑隔音材料(楼板、墙面)5.5.6照度、眩光值、显色指数普通、高档办公室0.75m水平面统一眩光值为19,一般显色指数为80①通风窗②无动力风帽③中庭自然通风设计及办公、商场内部自然通风设计①VAV或VRV末端②地板送风5.5.7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要求。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9670的相关要求。室内环境质量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设计要求。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的有关规定。5.5.5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5.4.11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节材与材料利用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5.4.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5.3.12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5.3.8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5.3.4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5.3.7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5.3.11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5.2.19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节能与能源利用①隔音窗②浮筑隔音材料(楼板、墙面)5.5.10减少噪声影响①增加开窗面积②反光板5.5.12无障碍设施①固定遮阳②活动遮阳③织物外遮阳5.5.14设置温湿度、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设备①采光井②导光筒(光纤导光器)③中庭顶部采用透光材料5.6.1管理制度5.6.25.6.3垃圾分类收集5.6.4绿色施工5.6.5物业管理5.6.6设备设计5.6.7空调清洗①生态数据采集②办公自动化系统③BA控制展示系统5.6.9自动监控5.6.10能耗计量5.6.11节能激励条例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5.155.5.13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5.5.11运行管理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建筑施工兼顾土方平衡和施工道路等设施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5.6.8办公、商场类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室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