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答: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教政策思想。《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的精神论断。(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3)关于学制的构想。《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4)关于视学制度。《学记》中,高度重视实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6)教师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2、春秋战国,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答:儒家在其具体的私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如下:(1)招生原则。儒家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投师门下者,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地域、族类,来者不拒,都给予同样的教育。(2)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删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作为教材,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讲场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研讨、切磋,并注意记录、整理研讨成果。(3)经费管理。儒家私学经费没有固定来源,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4)教师与学生管理。儒家私学,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门要交纳束脩,以示尊师。学习中,学生要自觉主动,并积极参与私学的管理,承担一定的劳务。3、简述墨家提出的独到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墨家私学组织管理的特点。答: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提出的独到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1)文教政策思想。墨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2)关于教育内容。墨家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以培养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使门徒具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在私学实践中,墨家对其私学的组织管理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墨家私学以培养“兼士”为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墨家认为教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以“农与工肆之人”为主要对象。弟子入学要先服苦役,能经受住考验,坚守墨家“道义”,才能成为正式弟子,沿用的仍是手工业技师收徒方法。(3)教学管理。墨家私学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主要是生产劳动中进行。(4)组织管理制度。墨家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类似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宗教集团,其门徒要绝对服从私学领袖。4、稷下学宫的管理有什么特点?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其管理方面独具特色。(1)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官办,属官学性质,但学宫的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各家讲学者均按自家的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说进行讲学和学术研讨,所以从学宫的内部教学管理上看,又是私学的集合体。(2)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各家各派可以自由开去、自由讲学,齐王决不打击或排斥持不同政见者。师生之间、学派之间,自由论辩蔚然成风。(3)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习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学宫还制定了全面、详细的行为守则,其管理显得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5、简述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答:(1)书同文,即以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标准。(2)行同论,即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遗民的旧习俗风尚均合乎秦朝的法度。(3)设三老以掌教化,即由乡官之一的“三老”负责向乡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钳制异端学说,扼杀民间学术活动。(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法令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法教的任务由执法的官吏来担任。6、汉代统治者在确立“独尊儒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答:(1)设《五经》博士,从而大大提高了儒术的地位。(2)建立博士弟子制,标志着太学的建立。(3)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4)视学制度。汉代帝王重视太学,常亲临太学视察或令要员视察太学。7、简述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所采取的措施。答:(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有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通过这一制度,不仅选拔出了不少济世之才,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指挥、调控作用。(2)规范经学内容。为统一思想,汉代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以规范经学内容,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其具体措施有:统一经学标准。规定严守“师法”、“家法”。8、简述汉代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答:(1)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2)统一了教育目标,即使士子均以求取功名作为其投师求学的主要目的。(3)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即使多种形式的教育均以儒家经典作为其教学的内容,以《五经》为教材。9、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教育管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西晋武帝时期设立了专门招收世族子弟的国子学。(2)建立了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时期普遍设置州郡学,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3)设置了律学、书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和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四馆”。(4)私学和家庭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10、简述科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答:(1)科举的种类。科举制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是经常设置的科目,包括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进士、明字等科目,其中以明经科和进士课最被世人热衷和最被统治者看重,通常所说的科举就是指常科。制科是指为天子特诏举行,以求非常之士。(2)科举考生的种类。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生徒是指各类官学的学生,乡贡是指生徒以外的志愿报考的读书人,即私学的学生和州县自学的士人。(3)科举报考的程序。生徒先通过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者报送中央尚书省礼部,即获得参加礼部试的资格。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史复核,然后被送至中央,准备参加礼部的考试。乡贡和生徒被送至尚书省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经户部审查后,再将名册送至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即“省试”。(4)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对策、诗赋4种。综上可以看出,科举制是通过设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考生通过不同的程序参加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取舍的依据来选拔人才的。11、简述唐代学校系统的特点。答: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学校,学校类型多种多样,形成了完备的学校系统:有官学和私学之分,有经学学校和专门学校之分,有小学、大学和专科性质学校之分。(1)官学。唐代中央官学以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留学和广文馆为主体,其中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性质,广文馆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弘文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还有属于专科性质的医药和属于大学性质的崇玄学。地方官学包括府学、州学、县学、市学、镇学、医学、崇玄学。(2)私学。有乡村蒙学、学者讲学等多种办学形式。12、简述唐代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答:他唐代仍然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由礼部兼任。在礼部的统管之下,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设有具体的主管机构或人员。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有国子监具体管线。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中央官学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祭酒之下设司业、监丞、主簿分别负责不同职责。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另外,唐代的中央教育行政,除由礼部主要负责外,其他一些部门,如东宫、门下省、大医署、祠部等,也兼有教育行政职能。13、简述宋代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对宋代教育管理的影响。答:宋代文教政策的内容是:“兴文教”和“儒、佛、道三教并用”。这一文教政策对宋代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1)在“兴文教”政策的指导下,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大力推行科举,积极鼓励世人读书学文,并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官学,促进了官学管理的发展和完善。(2)“儒、佛、道三教并用”的政策使得儒、佛、道三教得以长期共存,在相互斗争中相互融合,最终融合为一形成理学。理学对于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有重大影响。14、简述宋代官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标志。答:(1)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书学和新设的武学和画学以及各级各类地方学校,同时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还建立了相互连接的学制,州县学生可以逐级升入太学。(2)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崇宁二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为提举学事使,负责管理所属州县教育,这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始。(3)创行“学田制”,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4)加强了教师管理制度。太学聘请著名学者为教授,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太学,每一门课程由两人讲授,“以较优劣善否”。地方官学教师实行考试选差,形成“考选教官”的制度。对学官定期考核,以考试结果作为其升迁或贬斥的依据。(5)通过放宽入学等级限制和指定严格的学规促进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6)通过更新教材、实行“三舍法”和“积分制”加强了教学管理。15、简述书院的性质和特点。答:书院从性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私学,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山长与寺院的禅师、方丈职责极为相似,书院教学颇似寺院之学,组织管理比较全面、规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超过传统的私学。(2)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3)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其建筑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讲究。16、简述宋代书院管理的特点。答:宋代书院的管理形成了许多有别于官学和以往私学的特点:(1)形成了独特的管理体制。书院的山长为最主要的负责人,多由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充任,担当行政事务主管和教学主讲,是书院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另外,书院还设立有学生担任的管干、斋长等职和一系列勤杂人员。(2)书院的管理已经制度化,通过制定各种条款以规范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了书院的管理。(3)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以“五经”和《四书集注》为主要教材。采用自由讲学的形式,各学者均以自己的著作做教材,讲授自己和本学派的学术见解。采用名师拟定课题,聚集生徒“升堂讲说”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以自学为主,提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质疑论辩。实行考课制度,以展礼作为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17、简述“苏湖教法”的含义。答:北宋时期,胡瑗在苏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