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09生态学本科考试A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与辨析(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态因子2、趋同适应3、非地带性植被4、碎屑食物链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体型小B体型大C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2、下列术语中()是植物划分生活型的术语。A高位芽植物B乔木C灌木D地面芽植物E草本植物3、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A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B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8、与水生植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相比,旱生植物()。A根系发达B叶片角质层厚C叶片气孔数少D茎杆有节8.林德曼效率描述的是两个营养级间的()。A.能量关系B.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D.营养关系9、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A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B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无天敌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种群调节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机制。2、简述并比较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导致的生态学效应。3、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成因。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草地试验得出结论:如果某些资源过于丰富(营养或水源),会降低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研究性文章刊登在2007年3月25日《Nature》在线版上。有人不禁疑问,条件太好也会限制生物多样性吗?请问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试对此结果作出你认为科学合理的解释。2、试论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及其后果。《生态学》期末考试A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2、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3、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4、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这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或总积温。二、不定项选择1、AC2、AD3、D4、A5、ABCD6、A7、D8、A9、C10、B三、简答题1、什么是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试举例说明。原生演替是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移动等造成的裸地。例如沙丘上群落的演替是一种典型的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是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随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例如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就是一种次生演替。2、什么是地带性植被与非地带植被?举例说明各自产生的条件。地带性植被是指分布在具有壤质土或粘质土(非沙土)、非盐渍化的、排水良好的(不积水)平地或坡地上的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比如我国夏绿阔叶林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热带雨林是热带高温高湿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的分部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他们的分布常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如盐生植物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3、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整体环境息息相关的。四、论述题1、试论述人类活动对碳、氮、磷和硫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及其导致的生态灾害。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对大气的碳循环造成重大的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导致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等生态灾害。人类活动对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有由于农业施肥流入池塘、湖泊、河流、海湾的氮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和蓝细菌种群大暴发,缺氧导致鱼类、贝类大规模死亡,海洋海湾赤潮,累积毒素引起人类记忆丧失等疾病;可溶性硝酸盐在水体中持续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耕地酸化,导致土壤微量元素流失,引起地下水、水源地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过多使用氮肥还能引起一氧化二氮进入大气,易破坏臭氧层和增加温室效应,对于光化烟雾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很多磷在海洋沉积下来。人类开采磷矿和鸟粪以补其不足,另一方面,磷与氮一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人类工业生产中使用化石燃料大大改变了硫循环,其影响远远大于碳和氮,最明显的就是酸雨,导致河流、土壤酸化,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减少等。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等级层次上,请论述上述不同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对环境适应的主要机制。个体层次适应主要体现在个体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出来的适应机制。如昆虫的几丁质体壁、两栖类动物的粘液、哺乳动物的皮脂腺和毛等陆生动物形态适应特征;沙漠动物昼伏夜出,以及动物休眠等行为适应特征,鱼类表现出来的水密度和低氧的生理适应特征等。R-K对策等种群生活史对策是种群水平上物种体现的最重要的环境适应机制,体现了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面对的两种对立的进化选择,是生物对它所处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其他R-、C-、S-选择适应机制是对R-K对策的一种补充:其他对环境适应机制还体现在性选择、婚配制度、领域性、协同进化和竞争捕食等种间和种内关系。群落层次的适应主要体现在生活型(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和隐芽植物)、层片结构、同资源种团、群落内部垂直结构的分化、群落内生态位分化、群落的外貌与季相变化、、边缘效应、群落的演替过程等方面。生态系统层次的适应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营养结构及其变化;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受大尺度环境影响表现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等方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