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性•日常生活审美应的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香车、豪宅、时尚、美人•作为女性专利,甚或男性也时而掺入进来的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1、它是指“一战”以来产生了达达主义、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等的艺术类亚文化•它们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进而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达达主义与先锋派•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2、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追求新的趣味和新的情感体验,由此塑造与众不同的生活风格,本身就是消费文化的核心所在。•3、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符号和图像的迅猛发展,商品的抽象交换价值与日俱增占据主导地位。图像通过广告等等媒介的商业操纵,是在持续不断重构当代都市的欲望。(二)我国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小资现象•我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以公共产业形式出现的小说、电影、电视节目、流行音乐、音像制品等文化艺术产品,正在依托高新科技和新兴传媒,借助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艺产品跨文化营销态势,构成我们时代特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景观。1、什么是小资?•有点钱又有点闲(传统的理解)•生活情调或品味(流行的理解)•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小资”到“白领”•从“先锋”到“炫酷”•传达某种认同归属和追求优越的心理体验及其满足2、小资可能是哪些人?•他们是有着浪漫情调的大学生、研究生,•是大学毕业后到外资公司和其他待遇优厚的国营与私企工作的白领,•是都市中的单身贵族,•是在网络上终日游荡进行情感冒险的另类,•是自由度相对较高的记者、编辑、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3、小资的标准•硬件标准:有文化修养,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受过欧美文化的熏染,日常语言中常常夹杂几句洋文),经济属于高于普通百姓的中产阶层;•软件标准:体现为这一群体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统称为“小资情调”•(盛慧主编:《打开小资的玫瑰门》)。4、小资情调•第一:小资情调追求生活品味并要关注文化;•第二:小资情调的人最最喜欢标榜自己的浪漫,是那种都市化的浪漫。•第三:小资情调并不仅仅出现在小资阶层,它也经常出现在富人阶层、中资阶层和工薪阶层。5、上海的小资文化•“小资产阶级情调”•“小资入门攻略”•小资吃法、穿法、玩法,以及爱看的书和电影•今天人们在文化意义上使用“小资”这个词,它指的是在生活方式、情趣爱好上有着一些相同点的特定的人群。••小资一族,有点像白领但又并非完全像,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收入高于普通民众,非正式场合喜欢穿休闲服的品牌服装,有喝咖啡或红酒等的固定喜好,比较钟情于艺术,不屑与流行为伍第1、上海拥有许多最小资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往往有很多充满小资情调的场所,如商店、咖啡馆、酒吧、红茶坊等.•“逛一路的商店,喝一下午的咖啡,买一袋的时装”•工作之余,到咖啡馆品一杯浓浓香味的咖啡,主要是不加糖的咖啡,一个人对着玻璃窗发呆,又或者和陪同前来的一两个朋友轻声交谈,将都市人那条绷得紧紧的神经暂时松弛下来,已经成为上海大多数小资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方式之一。第2、上海拥有几份最小资的文化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创刊于1998年1月1日,是由解放日报主办的一份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周报•《上海星期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在2000年5月17日创办的一份跟《申江服务导报》相同类型的报纸•《上海壹周》则属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旗下,诞生时间稍晚,于2000年10月12日创刊。•小资报纸的兴盛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弱化了国家政治生活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间的主体影响,塑造了一个类似于中产阶级的社会中间群体•三份报纸的目标读者都定位在都市白领、大中学生等青年读者,为迎合广大读者口味,报道的也多是一些跟吃、喝、玩、乐等小资情调有关的内容:•撰稿人的署名•小兹、小引、小木、小文、资深美女、铅笔小岚、阿黛儿、达娃、大怪、六翼魔女、东西先生、江小鱼、剪刀手、罗嗦、一月、一为、若隐、优优(或尤尤、YOYO)、淼淼、谁谁谁、酸菜鱼、大醉虾、叉烧包、花卷、苹果派、棒棒糖、走走、走走看看、非洲小鹿、摩摩猫、烟草、汉草、草木、今晚有雪、千江月、冬之心、透明的戒指……《上海壹周》致读者的话:•一周一次,我们说着城市,说着与之相关的生活,说着心情和思想。所以始终,我们都在关注着久居或者路过的人们。•我们有简单的愿望,也需要巨大的努力。用思考来打动你,用资讯来诱惑你,用品位来寻找你。城市或许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庞杂,但在每一个一周里,我们只需要丰富的简单。•我们用悠游城市的眼光去发现,然后与你分享。你的眼光在回望,最终你能看到,在这份报纸中间,你的想法若隐若现,你的心情有时流露,你的选择有了参照点。•在城市的穿行中,独特一直是我们珍爱的品质。或许这同时可以说明,为什么现在这份报纸是目前上海这个城市庞大的白领阶层必读的原因。第3、上海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小资作家•上海小资的作家,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小资人物形象,也描述了大量小资生活方式,导致了现实生活的人掀起了阵阵模仿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热潮,又使上海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小资起来,这股小资的情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风靡起来。(三)日常审美化的特征•1、审美幻象•影像的盛行: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急速的增长。•美的幻象:表层的物质的审美化,超现实性、娱乐性。2、艺术化生存与时尚逻辑•艺术的生活化:艺术界对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消解,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街头时尚等。•生活的艺术化:标新立异的生活风尚——对庸俗生活的抵制,对精神生活的冒险。•消费主义的时尚逻辑:“它作为文化象征扮演起激进时尚的角色,使得文化大众享受奢侈的‘自由’生活方式(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价•1、正面描述•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2、负面评价•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西方学者布迪厄、费瑟斯通等人那里来的概念,它只是对当代中国多层面文化冲突的简单概括,是一厢情愿的理论乌托邦,说它是一种粉饰现实的理论也许有伤恕道•但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感官享乐为旨归,故它的审美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美的,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种。•(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性反思•1、现代•现代是指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则更多的是指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和文化。2、现代性•(1)何谓现代性•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现代化过程中,与它的经济层面大体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构。•它是17世纪理性主义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遗产,同样也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对工业革命长久进行反思的产物。•现在“现代性”的使用不仅涉及历史、美术、文学批评领域,而且涉及经济、政治和广告领域,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体。(2)现代性的发展•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这是现代性的启蒙阶段。是现代公众和现代交往意识的形成期,是现代性体验的形成时期,这种体验超越了地理和族性、阶级和国家、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界限。•第二阶段是18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法国大革命以后,现代国家建立起来了,现代性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是与现代性相关的奇遇感、失落感和不安感也随之产生。•第三阶段,20世纪的现代性的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文化休闲超越了18、19世纪贵族、中产阶级意义上的休闲活动,变成大众狂欢,社会充斥着机械复制的文化形式,造就了无灵韵的文化,形成了文化产业。(3)现代性的两个层面•一是它的物质和工具层面,这一方面我们见证了科学进步导致生产方式的突飞猛进,其结果最终是物质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大提高。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指的不是别的,就是“现代性”的上述形式。•另一方面,现代性更有它的价值和道德层面,它是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也是康德鼎力鼓吹的自由思考而不人云亦云的人文精神。•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流动的现代性为时尚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土壤,时尚变化的速度、传播的范围、影响的深度都远远超过了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4)现代性的特征•(1)去传统: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流动性)。•(2)祛魅:生活的世俗化与合理化(精于计算的享乐主义)。•(3)分化:货币经济和劳动分工,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阶层之间的流动(身份的建构)。•(4)产业化:机械复制、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时尚的产业化:加速了时尚的生产、传播、流通与消费)。(5)现代性的后果•(1)主体的碎片化(异化、物化):渴望持续的稳定感和自我认同感•(2)社会体制的压抑: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要求•(3)消费主义:新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拜物教与求新的渴望)。(6)现代性与认同•Identity:同一性;身份;属性;认同。•认同的三个层面:•(1)主体性的反思意识(自我与他者);•(2)归属感的需求(文化、信仰、共同体);•(3)社会文化层面(性别、族裔、种族、阶级)。(7)现代性的反思•波德莱尔: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现代性的铁屋子”•他强调,历史上笼罩在神圣光彩里的理性,从根本上说体现的是种工具性质,期望在最大限度上把握和征服自然,从而压迫人性,使人为物役,本应为人所用的科学,反客为主,倒过来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尼采):“谁要解放艺术,恢复艺术的不容亵渎的神圣性,他首先必须使自己摆脱现代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