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演讲人:CONTENTS校园欺凌是什么校园欺凌的表现03校园欺凌的参与者校园欺凌的危害0105020406校园欺凌的原因校园欺凌的应对目录01校园欺凌是什么校园欺凌是什么又称校园霸凌或校园暴力。指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重复发生欺凌行为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偶发事件具有恶意欺凌者蓄意地欺压及伤害他人权力不平衡以强凌弱,以众欺寡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的我国校园欺凌统计数据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校园欺凌的年龄段32.5%6.1%61.4%偶尔被欺负经常被高年级欺负不被欺负校园欺凌频率02校园欺凌的表现校园欺凌的表现身体暴力推人、打人、用肢体暴力恶意捉弄他人攻击性的言语取贬义绰号、嘲笑身材、容貌或者家庭背景、言语斥责网络欺凌用电子邮件、微博、微信、QQ群,恶意造谣发送侮辱性消息,嘲弄及中伤受害者强索性强行索取他人的财物,或者以威吓方法去强迫别人为自己服务排挤孤立故意无视被害者存在、联合起来排挤他/她、恐吓其他人不要与某人玩耍03校园欺凌的参与者校园欺凌的参与者1、欺凌者/bullies:发动欺凌行为的人。2、随从者/Assistant:这类人指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霸凌行动的人。3、吆喝者/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行为的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欺凌,所有人都是当事人。校园欺凌的参与者4、受凌者/victims:受到霸凌的人。5、未涉入者/non-involvedstudents:也称局外者,置身事外的人。6、挺身者/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04校园欺凌的危害校园欺凌的危害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的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了犯罪道路05校园欺凌的原因家庭防线的失守专制型家庭父母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作为教育手段,子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子容易将痛苦转嫁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取关注。家庭防线的失守纵容型家庭“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极端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中就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时时刻刻能站在上风,希望大家都能听命于自己。学校教育的缺位法制教育缺失教育惩戒权缺失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品德教育的缺失学校没有法律教师人才储备,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只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品德教育方面没有积极性,学生缺乏尊重人、宽容人的心态。06校园欺凌的应对受害孩子家长如何做•突然对学校没兴趣或不想上学•改变平常上学的路线•成绩一落千丈•变得退缩,不参与家庭活动和学校活动,想要一个人独处•放学后很饥饿,说午饭钱搞丢了或在学校时并不饿•拿父母的钱,编出很蹩脚的理由解释钱的去向•一回到家就直冲浴室•接听电话或收电子邮件后显示悲伤、阴郁、愤怒或彷徨•做出不想他会做的事•用贬损的言辞谈论某位同学•不再谈同学的事或每天上学的情形•衣服不见了,或是被扯破或衣冠凌乱•身上有伤痕却解释不清•胃痛、头痛、恐慌、失眠、嗜睡、无精打采直接与孩子讨论。孩子会因羞耻尴尬不愿谈论。要适时孤立,让他们知道可以信任你,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受欺凌确认学校是否对欺凌行为有所处置且学校对学校的管教和注意是适当的。如果欺凌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亲自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如果孩子内向害羞而缺乏社交,应多帮他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以用心培养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同学如何应对校园欺凌1.保持镇定2.求救。向路人呼叫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对方。4.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5.如果遭遇校园欺凌时间一定要告诉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我们的观点我们必须正视校园欺凌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存在的,不能以偏概全,媒体报道的或司法机关介入的往往是那些性质非常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校园欺凌案件,其实大量的、日常的校园欺凌现象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在各个国家都存在。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学校,家长一定要意识到一个问题,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用现代文明的方式解决纷争这个尤为重要。鼓励、支持家长介入,促成矛盾化解;借助专业力量,推动多部门联动;法制教育与德治教育并重,两手都要硬;及时妥善为目标,力争有效治理。谢谢聆听制作人:于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