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一、德育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及其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地理学科德育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自然性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冰川及人文等内容都孕育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本身就具有自然属性。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二)人文性地理课程贯穿人地关系主线,其内容包括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等。通过地理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人文地理事物,熟悉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状况、民族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等,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不断提高人文地理素养。(三)审美性地理课程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去科学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城市、国家、世界、地球乃至宇宙环境;通过地理实践,让学生学会感受地理、享受地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四)生态性地理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如正确的自然观、辩证的资源观、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等,并能够运用科学的人地观念去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二、德育范畴(一)审美情趣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还能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激发学生地理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视角去欣赏、感悟、体验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美感,提升其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初步形成健康的地理审美意识。此外,通过学习地理审美知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审美方法与技巧,尝试设计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升个人的地理审美能力。(二)可持续发展地理课程关注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角、综合的视角、区域的视角和动态的视角,客观分析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念,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是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中国(乡土)地理在充分展示祖国、家乡壮丽河山、富饶物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客观阐析了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国情及相应的基本国策,以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珍爱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祖国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感受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特点,认清环境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的美好愿景,树立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四)全球意识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既关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产生,又重视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规划,还涉及国家之间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借鉴、区域之间资源利用方面的合理调配,以及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等内容。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把爱自然、爱社会与爱祖国、爱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担负起“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五)文化多元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继承传统文化与发扬现代文明精神的基本态度。地理学科涉及的文化内容宽泛而多元,既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通过学习人口、城市、经济、农业、工业等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所有文化事物都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通过分析研究人口的再生产过程及地区差异、城市内部结构及功能区、农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化遗产的价值等,让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形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三、实施建议德育范畴教学内容活动建议审美情趣•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理故事:通过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等故事,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演示实验:运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活动:设计大陆漂移假说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热情,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研讨说明: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懂得沧海桑田是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不断运动与变化的例证,增强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科普参观:组织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有关宇宙探索的影像资料,了解科学家探索宇宙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模拟演示:运用模拟实验或模拟演示的方式,探究地球运动的规律。•野外考察:选择学校附近的典型地质或地貌考察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地理实践力。•气象观察:观察记录当地某一次天气变化过程,分析造成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并绘制简图描述过程。•绘图说明: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地理实验:设计水土流失实验,分析坡度、降水强度、植被覆盖、土质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审美情趣•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野外考察:考察家乡地形地貌,感受家乡的山河之美,学会用地理视角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魅力。德育范畴教学内容活动建议用。•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分享交流:举办家乡地方文化讨论会,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解读家乡地方文化特色,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为议题,畅谈自己的见解。•图片展示:收集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景观图片,说明四大自然分区人们的特色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地区差异与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关系,感悟人地和谐之美。•景观欣赏:观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模拟旅游:结合个人的某一次旅游经历,制作成PPT在班级内展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旅游景点的魅力和观赏建议。可持续发展•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主题教育:以沙尘暴为主题举办研讨会,探讨其成因及其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模拟旅游:搜集不同区域的聚落图片,展示聚落的分布与形态,采用模拟旅游的形式,结合地图等资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和谐观念。•展示交流:搜集资料,采用网页制作、手抄报、展板等形式,展示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过程,探讨极地环境变化可能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案例研究:结合某国(如日本、俄罗斯等)经济发展的实例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观念。•绘图分析:绘制欧洲地形、气候、水系关系框图,分析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德育范畴教学内容活动建议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说出某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工业和交通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和交通的必要性。•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图叠置:观察同一区域的气候图与农作物分布图,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看图说话:观察某区域地形图,查找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参观考察:参观本地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等,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和主要农作物,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必要性。•比较分析:对比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我国东西部的地理环境差异,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地理思想。•地理调查:调查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分析其对区域生产、生活的影响,讨论造成灾害(或污染)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增强灾害(或环保)意识。•图说地理:收集图片,展示不同地点的自然景观,说明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感悟地理环境地域的分异及其规律性,增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地理访谈: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访谈,了解本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撰写一篇有关防治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强化人地和谐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历史回眸:收集所在城市过去的城区图和老照片,制作成PPT,梳理城市发展历程,说明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参观考察:收集当地农作物分布及耕作制度等资料。参观考察某温室大棚,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德育范畴教学内容活动建议•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响,说明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决策论证:调查当地正在筹建(或正准备停产拆迁)的工厂,了解工业布局布局条件(或拆迁原因),模拟决策论证活动。•环保宣传:走进社区,发放环境保护宣传材料,通过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引导市民为改善社区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主题班会:举办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讨论会,理解“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专题研讨:调查本地湿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