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学院:园艺园林班级:08园林3班姓名:孙蓉学号:20080202B087日期:2010年10月5日互动的因素——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变迁园艺园林学院08园林三班孙蓉20080202B087摘要: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的联系,无论是以城市发展变迁史的纵向来分析,还是以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横向来了解,都不难看出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影响。可以说,人类活动的变迁导致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又使得人类活动以适应这种发展为目的而不断变化着。基于二者不可分割的互动的联系,现代城市的规划研究不能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能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应将建设美丽的、有效率的、和谐的、更适宜于人们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作为追求的目标。关键词:城市人类活动发展变迁生态和谐宜居城市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也就是说它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这些人口是非农业人口为主,从事非农业活动,在地域景观上如建筑密度、土地利用方式上等也有一定要求,同时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城市还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外,城市中人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同乡村之间也有一定差异。然而,无论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多少的差异,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那就是居住于其中的都是拥有思想与活动能力的人。城市的范围与格局限制着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活动,同时人的活动又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城市的规模与形态。如此循环往复,天长日久,便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与与人类活动的适应、改变这一周而复始的规律。一、从城市发展史看二者的互动从结庐而居的原始村落到城墙高筑的古代城池,再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人类活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就一直与历史的进程并道而走。原始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位于能挡风避雨、抵御其它天敌入侵、躲避自然灾害、互相联络照顾方便、食物丰富的地方,山脉与水流自然地形成了城市规划的格局。或许可以这样说,当时的人类为了食物、为了安全,总之是为了生存,同一个种类、同一个种族聚集到一起进行掘土、加工石头、木料等等活动,而就在最有利于进行这些活动的地方发展成了最早的城市雏形。在中外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代城池,选择地势平坦,交通要道,也依靠一些天险。一般是四方形或者根据地形而建。筑有很高很坚固的城墙,城墙四周设计有高大牢固的城门,有自然的河流或者干脆人工开挖一条护城河,有阡陌交通,很多都是内外好几道城墙。这种城市。城市结构基本是从中心城区向四面八方辐射。周王朝都城的规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匠人营国(这里的国是指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由此可见,周王朝都城是以天子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都城平面规划严整,纵横各九条道路,街坊也就是整形的。帝王的宫室位居中央,东面有家庙,西面有社坛,前面为朝廷和衙署所在地,后面是市集所在地。唐朝都城长安更是将城分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并实行严格的里坊制,道路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对其以后的封建城池的规划影响极大。同样,我们也不难看出此中人类活动的演变所起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突飞猛进,古代村落之间的不断兼并,部落和种族之间的战争不断,使人类聚集的规模不断壮大。人们开始大规模生产、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于是出现了大城市。这种大规模的聚居,除开自然灾害以外,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人类内部斗争中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军队了。于是城郭的出现是为了抵御敌国军队的威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道路的拓宽严整其实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交流交通的需要;皇城的高耸巍峨既是帝王威严的体现,也是百姓对于领导他们安居乐业的天子的臣服;祭坛的设置既是当权者对思想的统治,也是普通人在从事耕耘、养殖、纺织等活动时对风调雨顺的渴求。城郭是百姓在战争频繁的古代生存活动的载体,百姓为了能有保证地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建造城郭。所以城郭正是人们希望他们的日常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产物(平时出城进行生产、交易,发生战争时就进城躲避)。“为此中华人民在古代就把整个华夏大地建成了一个大城市,北有万里长城;西有崇山峻岭,有一夫把关万夫没开的天然险要防守;东、南有太平洋。”○2在现代化威力巨大的武器笼罩下、在加速化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刺激下,大家就必须改变以前城市建设的观点。几面墙和一些工事都显得十分脆弱,城市用来抵御外敌的功能,已经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化到军队各兵种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人们贸易与交通所触及的范围也已经远远超过了某个城池所圈定的面积,人们对自驾游、环球旅行、异国风光的热情早已替代了很久以前对于敌国入侵的危机感,对石油、矿藏资源的占有欲早已替代了起源之时对天地造化的敬畏感,从扩张与征服得到的成就感早已替代了道法自然的虔诚心。所以围以墙、环以郭的封闭城池必将被开敞、宽广、四通八达的外向型现代化都市所取代。二、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互动的产物现代城市无论是在城市面积、人口密度还是楼层高度上都乘着科学技术的翅膀按着几何倍数增长,而空气质量、能源储量、水分含量正像哈雷彗星尾部的光芒一样突破几何倍数降低。人类在陶醉于自动门、感应锁、德国厨具、法式早点、英式别墅、美国小汽车等高品位的消费时,也品尝着千篇一律的单元房、寸步难行的交通阻塞以及日益冷漠的邻里关系等感情褪淡的苦果。对交流与沟通的精神渴望开始逐渐胜过对舒适快捷的物质的满足,从而城市公园、广场、风景名胜区、近郊“农家乐”等为人类休憩交流提供场所的规划应运而生。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后又设计了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地的公园,这是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开端也因而掀起了城市公园规划的序幕,从此被困于高层摩天大楼的城市人除了工作与回家外,室外活动与相互交流的场所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讲,城市公园的产生,与其说是为钢筋混凝土构就的冷而硬的灰色建筑轮廓柔化线条、装点色彩,倒不如说是在自由思想支配下被困于方壳子中的都市人进行交谈、游憩等放松心情的人类活动的必然要求。同理,风景区、近郊“农家乐”不过是人类活动中的思“乡”情怀一点寄托与承载。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如果说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是线,那么离散的广场、公园、修养疗养区等就是点,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等则是面。现代城市这个以点、线、面为依托不断幅散的体块正规范着也约束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从原始森林中进化而来的人,只会暂时被灯红酒绿的表面繁华所蒙蔽,而那隐藏在浮华背后的点点滴滴的回忆终将慢慢唤醒久已睡去的自然心。偏安一隅的风景区、湿地公园或是迁徙而来的“农家乐”只能使脱离了故土的心得到暂时的、自我欺骗性质的安稳,要使城市找到真正的生活气息,必须要有更为人性化的规划理论。三、未来城市“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如果说城市文明体现了人类进步,古代城市则是点缀在大自然里一颗颗闪亮星星;现代城市扩张则是把大自然当作一张画布,人们在这张画布上不断的涂鸦。如果说城市文明是破坏自然和破坏自然生态的元凶,那么把大自然比喻成人脸的话,古代城市则是脸上长的几个小小青春痘;现代城市则是青春痘已经受到感染,恶化成了大块烂疮。很自然地,对现实的失望变本加利地转化为对未来的期望。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规化理念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田园城市的概念最先由霍华德提出,他认为,理想的“田园都市”,应将城乡两者的优点集于一身,并使城乡像磁铁那样相互吸引,成为一个和谐整体,成为一种新的、高级的城市形态。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这一理念为建设小型城镇,缓解大型都市中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土地资源的短缺提供了参考。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也可引为借鉴。生态城市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营造涉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仅用自然绿色点缀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美化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总结:人走得太远,总是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从哪里出发。对于步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来说,自己在远古时代曾是一类猿猴这一事实只会在历史课上想起。摩天大楼、豪华汽车在挑动了我们的虚荣心的同时也让我们乐意而且满意地生活在乡村人梦寐以求的城市里,只有当我们厌倦了交通阻塞之后偶然在乡间或郊区信步游走,闻到了阔别已久的泥土的清香后,才会发现盲目修建的幢幢高楼已经将我们自己锁在了飘着粉尘的空气里。具有“动物性”的人类的活动注定离不开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可是,生态公园、农家乐等只能是微不足道的找寻与填充。人类活动的密集性导致了大型城市的形成,而人类活动所要求的舒适、便捷、健康又使得多数城市不得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拆迁过多的民居以便扩展道路,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以便调整产业结构……然而,与其在已经残损的架子上修修补补,不如在城市规划之时就本着“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原则,使日后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等城市规划工作向着符合人类活动需求的方向进行。参考文献○1《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2李立言《城市发展与人类生存》○3姜华《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4-11○4金经元《再谈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国外城市规划1996—4○5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6张仲礼《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