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2.8.1承力索和接触线2.8.1.1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2.8.1.2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2.8.1.3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2.8.1.4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2.8.1.5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2.8.1.6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2.8.1.7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双接触线测量读数时,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准;动态情况: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5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300mm。2.8.1.8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一般不大于10°,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12°。3.8.1.9链形悬挂两接触线及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间隙为40mm,两接触线所在的平面要与轨平面平行,以保证受电弓良好地取流和接触线磨耗均匀。2.8.1.10接触线磨耗和损伤按表5规定整修或更换。表5接触网磨耗和损伤表CTHA-150(12KN)整修方法局部磨耗和损伤(mm2)25%S33%当安全系数小于2.2时或允许通过的电流不能满足要求时加补强线S33%安全系数小于2.0时应局部切断后做接头平均磨耗(mm2)S25%整个锚段大修更换注:加电气补强线时,要使补强线处于工作状态即与受电弓接触。2.8.1.11接触线的接头和分段绝缘器、线夹等零部件应保证受电弓平滑过渡。2.8.1.12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和补强线段的总数以及承力索接头和补强的总数均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不包括电分段、下锚接头):(1)锚段长度在800米及以下时为4个;(2)锚段长度在800米以上时为5个;(3)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两接头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80m。2.8.2吊弦和吊索2.8.2.1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2)吊弦偏移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3)吊弦间距应符合设计值,困难情况下不得大于12m;(4)相邻吊弦高差≤20mm,困难时≤30mm。2.8.2.2简单悬挂弹性吊索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张力。(2)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应相等,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3)吊索不得有断股和接头。(4)吊索两端与接触线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2.8.3软横跨和硬横跨2.8.3.1软横跨分为两绳式和三绳式两种,软横跨的装配和安装要符合规定;横向承力索用钢绞线制成,上、下定位绳用青铜绞线制成;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吊线(弦)应保持铅垂状态,其截面积要符合规定,最短直吊弦的长度为400mm,误差不大于50mm。2.8.3.2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均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双承力索、定位绳的横担应水平,横向承力索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4.0,上、下部定位绳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3.0。2.8.3.3上、下部定位绳要水平,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其数值为: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100mm,5股道以上不超过200mm;下部定位绳距接触线的距离不小于250mm。2.8.3.4硬横跨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两端允许高差30mm,硬横梁的挠度不应大于梁跨的0.5%。2.8.3.5每组硬横跨的支柱中心连线一般垂直于多数股线路中心线。2.8.4线岔2.8.4.1线岔定位点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在线岔的交叉点处,正线或重要的接触线在下方;侧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或硬锚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侧线在限制管内上下活动间隙为1~3mm;线岔的限制管型号要符合要求,安装要正确,螺栓、垫片应齐全、坚固,接触线能自由伸缩无卡滞现象。2.8.4.2由正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5~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2.8.4.3由侧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应等高,允许误差不超过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在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2.8.4.4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400~85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2.8.4.5线岔两支接触线交叉点位置: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00mm(即垂直投影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之间,且两内轨距不小于840mm),纵向距道岔定位不小于1500mm。2.8.4.6道岔定位支柱位置:7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2米处,9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3米处。2.8.4.7线岔处两支承力索或两支吊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2.8.4.8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得大于300mm。2.8.4.9对于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两支接触线相较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允许横向、纵向偏差50mm。2.8.4.10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2.8.5贯通式刚柔过渡2.8.5.1贯通式刚柔过渡处两支刚性悬挂接触线应等高,在刚柔过渡交界点处,汇流排对接触线不应产生下压或上抬力,连接线夹的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汇流排防护罩对露天汇流排覆盖完全,汇流排防护罩安装稳固,性能满足要求;两支刚性悬挂点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2.8.5.2贯通的接触线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应小于75mm,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2.8.5.3刚性悬挂与相邻柔性悬挂导线不应相互磨擦。2.8.5.4刚柔过渡处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安装牢固。2.8.5.5在受电弓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2.8.6电连接2.8.6.1电连接的安装位置要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不应大于±0.5m,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2.8.6.2电连接的安装形式要符合设计规定,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多股道的电连接在无偏移温度时,水平投影应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正线或重要线路。2.8.6.3电连接的线材材质、型号和所使用的线夹型号要符合设计规定,线夹应安装牢固并保持铅垂状态,接触良好,线夹内无杂物并涂导电介质,所使用的各种绞线不得散股、断股。2.8.6.4架空柔性悬挂承力索和接触线间的横向电连接设置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2.8.6.5极限温度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2.8.6.6对于压接式的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结式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2.8.6.7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2.8.6.8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0~10mm。2.8.7定位装置2.8.7.1定位装置应保证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并确保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双接触线悬挂时,定位点处两条接触线相距40mm,定位点处接触线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2.8.7.2定位器(管)的型号和安装符合设计规定,支持器的方向要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的伸出长度应为70~120mm。2.8.7.3简单悬挂的定位器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简单链形悬挂定位管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双接触线两定位线夹在接触线上安装于定位管正下方两边各100mm处;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于接触线在定位点的伸缩量相适应,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2.8.7.4定位环的安装要正确,距定位管根部的长度一般为200mm,困难时不得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2.8.7.5反定位管、定位肩架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上套管单耳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2.8.7.6转换支柱、线岔及双接触线定位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2.8.8支撑装置2.8.8.1简单悬挂的平腕臂要水平安装,其端部允许抬高不超过100mm,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移值的1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的腕臂在无偏移的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差值的10%。2.8.8.2腕臂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无永久弯曲、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余留200mm~300mm,顶端封帽要密封良好。2.8.8.3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0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2.8.8.4腕臂底座、定位肩架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2.8.8.5腕臂不得严重锈蚀,锌层脱落处要补漆。2.8.8.6腕臂的型号和安装要符合设计规定,管端口封帽要密封良好。2.8.9补偿器2.8.9.1补偿器坠砣块要叠码整齐,其缺口方向正确,每块坠砣都要涂漆,其总重量符合规定标准,相差不超过2.5%,限制、制动部件要作用良好。2.8.9.2运行中补偿器的a值(上部坠砣导环至限制管顶端支架的距离)在极限温度下,不得小于200mm;b值(下部坠砣导环至限制管底端支架的距离)要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在极限温度下,不得小于200mm。2.8.8.3补偿滑轮(包括棘轮)要转动灵活,坠砣导环与限制管之间要滑动灵活,棘轮轴应注黄油防腐,以确保坠砣升降自如;限制管要呈铅垂状态,其长度和安装要符合规定。棘轮与舌簧间的间隙(棘轮的齿与舌簧的齿的距离)为25mm,允许偏差+0~-5mm,补偿绳的长度要保证补偿坠砣在极限温度范围内自由伸缩,补偿绳不得有接头和断股。理顺补偿绳与轮体之间的缠绕关系,并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