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该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版一第一章第一节第2小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集合的基本关系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集合的含义、元素的含义、属于及不属于关系等.本小节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从同学们熟知的背景出发逐步建立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等概念。同时也为下一节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子集、真子集、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归纳出函数单调性和最大(小)值的概念;通过独立练习归纳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欲望。3、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帮2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及相等关系。教学的难点是子集与真子集之间的区别。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谈谈教法与学法。二、学法分析根据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我专门对学习本课的学生进行了研究。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数学基础也比较好,因此我主要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教学中采取引导发现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创设情境等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归纳总结,做课堂的主人。2、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得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三、教法分析“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针对这个原则我将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以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大量实例、图片来学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主动的思维活动,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四、教学过程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由“创造情境”、“新课讲解”、“概念形成”、“应用举例”、“课堂小结”这五大部3分组成,下面我讲针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处理方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取出四川地图,突出成都的区域。把成都的区域用集合A来表示,四川的区域用集合B来表示,则会发现集合A在集合B内,即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在集合B内。提问:.观察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A在B之内,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在B之内,从而引出A是B的子集)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学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基础环节。所以我会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采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性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交流、探索、归纳,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集合的包含关系,引入子集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新课讲解2.具体实例(1)A={1,2,3};B={1,2,3,4,5,}(2)A={新华中学高(一)2班的全体女生};B={新华中学高(一)2班的全体学生}(3)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学生们通过讨论可以发现实例(1)、(2)的共同特点是A的没一个元素都是B的元素。在实例(3)中,由于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两个集合都是等腰三角形的集合经过上一环节的探讨,同学们对集合的包含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会给出三个实例,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的共性探究、感知子集、相等概念,通过归纳共性,形成子集、相等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子集、相等两个概念.概念4概念形成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B的子集.记作:()ABBA或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如图2.真子集在实例(1)中,A中的元素都在B中,但是B中的一些元素如“4”“5”不在A中,这时候我们就称A是B的真子集。即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难点:实例(3)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就在于“AB”允许A=B或AB,而“AB”是不允许“A=B”的,所以若“AB”,但“AB”不一定成立。3.相等实例(3)中集合C、D都是由所有等腰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即集合C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中的元素.同时,集合D中任何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C中的元素.这样,集合D的元素与集合C的元素是一样的.经过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子集等概率,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认识集合间关系的符号,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由此,通过韦恩图的运用及对各个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几个概念。≠5我们可以用子集概念对两个集合的相等作进一步的数学描述.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AB),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BA),此时,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如图2)事实上,AB,BAA=B.4.空集若把x2+1=0的实数根组成一个集合,因为x2+1=0没有实数根,所以称不含这种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为空集,记作.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探讨上一节的几个实例,再次感知子集相等、包含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利用韦恩图从“形”的角度理解包含关系,层层递进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空集的概念.应用举例一、(1)、写出的子集解:(2)、写出{a}的子集解:,{a}(3)、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解:,{a},{b},{a,b}(4)、写出集合{a、b、c}的所有子集;解:,{a},{b},{c},{a,b},{a,c}{b,c},{a,b,c}.提问:n个元素集合的子集共有多少个子集?针对例一的分析:由前面的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经过之前几个环节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学习,这一环节我会给出例题,同学们自主探究。6当集合中没有元素时,此时集合为空集,有1个子集;当集合中有1个元素时,有2个子集;当集合有2个元素时,有4个子集;当集合有3个元素时,有8个子集;当集合有4个元素时,有16个子集。由以上数据中的1、2、4、8、16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集合中有n个元素时,共有子集数2n个,真子集数2n–1个.即A的子集共有2n个.A的真子集共有2n–1个.二、在以下六个写法中,错误写法有哪些?①{0}∈{0,1}②{0}③{0,-1,1}{-1,0,1}④0∈⑤Z={全体整数}⑥{(0,0)}={0}①中是两个集合的关系,不能用“∈”;②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④集中无任何元素,所以应是0;⑤集合符号“{}”本身就表示全体元素之意,故此“全体”不应写;⑥等式左边集合的元素是平面上的原点,而右边集合的元素是数零,故不相等.只有②和③正确.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借用弗莱登塔尔的基本观点:所学知识需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练习让学生及时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子集、真子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7课堂小结子集:AB任意x∈Ax∈B真子集:AB任意x∈Ax∈B,但存在x0∈B,且x0A.集合相等:A=BAB且BA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性质:①A,若A非空,则A.②AA.③AB,BCAC.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然后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这一环节的归纳是巩固新知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节课我会让学生自主归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做简要的回顾。然后教师再将学生的发言做最后的小节。最后由教师布置作业,促使学生熟练本堂课的内容。五、板书设计题目实例(1):实例(2):实例(3):子集真子集相等空集相关性质:(1).(2).应用举例:一、二、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本节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来获得新知,在实际教学中,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得到正确结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总之,我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学到必须的数学,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