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杨运高主要内容1.主症和主脉辨证是张仲景最重要的辨证方法2.主症主脉最能反映病机3.主症辨证4.主脉辨证前言辨证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治疗的前提,决定治疗的成败,意义重大。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核心,开启了医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一.主症和主脉辨证是张仲景最重要的辨证方法?病案1:杨××,男,31岁。3月诊。病已经20余日。始因微风寒,身热,头痛,连进中药10余剂,每剂皆以苦寒凉下并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诊: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热饮,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象浮虚欲散。通脉四逆汤加肉桂。附片60克(开水先煮透),干姜60克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葱白4茎。当晚家人惧姜附,不敢用。次日早又来延诊。谓:舍此别无他法。可先令服肉桂水,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乃以肉桂服之,服后旋继呕吐痰涎碗许,人事稍清,自云心内爽快,遂进上方。服1剂,病情有减,出现恶寒肢冷之象。午后再诊,身热约退一二,已不作烦躁谵语之状,且得入寐片刻。上方去葱白,加甘草,再服用1剂,服后身热退去四、五成,脉象稍有神,小便色赤而长,能略进稀粥。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始通,色黑而硬。(黄文东主编《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舍症从脉案:病案2:候某某,女,65岁,就诊日期2011-11-21肺癌手术后,服用易瑞沙已经1年余,有高血压病史,正在服用降压药。近期咳嗽痰多,痰色黄,夜间为甚,胸闷短气,呃逆,肠鸣。寸脉滑数,尺沉弱,两手脉同。舌红苔黄。治以清热化痰,温胆汤加味,七剂。服用到第3剂时,咳嗽气短加重,遂停止用药来门诊复诊。反复思考,是否辨证错误,因其尺脉沉弱。但又虑其痰黄,舌红苔黄,寸脉滑数,先开小青龙汤3剂,服用后再诊,自述较第一次方感觉有所改善,于是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化橘红,再服用7剂而缓解。按:此案先后三次易方,虽一派痰热之象,但尺脉沉弱是关键,辨为肾阳虚,寒湿内盛,肺气不宣而收效。3.骆美欢,女,80岁,广州从化人,住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初诊日期:2015-9-9患者因不明原因呕吐,不能进食而住院一周,尚不能查清楚原因,呕吐一直不能缓解,饮水、进食即吐,靠胃管少许进食。神情淡漠,昏睡状态。皮肤摸之有发热感,舌红绛,少苔,脉弦数有力,大便溏,日2-3次。中医辨证为脾肾阳绝,浊阴上逆。四逆汤加减附片15红参15生姜汁30滴,三剂。水煎2次,每次1小时以上,两次煎液合并,浓缩成150毫升,加入生姜汁30滴,分早晚2次灌胃给药。服完第二剂后,病人精神状态大为好转,已经可以起身说话,呕吐基本缓解,并自己要求拔去胃管。二诊改为小半夏汤加味。按:脉、舌均为假象,舍脉从症。以上病案说明很多情况下存在一个脉证不符——脉证取舍为什么会存在脉证不符的现象?(1)病情复杂(例如寒热错杂、虚实夹杂)(2)病势危重(例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和白通汤;再如结胸危证133: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3)体质(例如阴寒体质感受热邪,阳热体质感受寒邪)(4)药物(例如误用汗吐下等,表里法、补攻法失序等)(5)时间(随着时间的迁延,病情总有一个由寒化热(郁而化热)的过程)小结:由于脉证不符,就存在一个脉证取舍的问题,取的就是主症、主脉,舍的就是兼(或假)症、兼(或假)脉。因此,我们只有抓住主症和主脉才能完成辨证的过程,真正扑捉到病机。二.主症主脉最能反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什么是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基本规律。辨证的过程就是辨“机”的过程。例如:中医的两大特色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整体观在治疗学上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什么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的异同2.辨证的过程就是辨病机的过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运用程序。观其脉证:脉症入手知犯何逆:寻求病机随证治之:个体化治疗3.病机的四要素(1)病因(2)病性(3)病位(4)病势例如:麻黄汤证和桂枝汤病因:风寒束表,以寒为主;以风为主病性:寒证、实证病位:表(太阳)病势:营阴郁滞;营卫不和再如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病因:脾虚水停;(肾)阳虚水泛病性:寒证、虚证病位:脾;肾病势:局部性水饮;全身性水饮用药:桂枝茯苓;附子白术再如大陷胸汤和小陷胸汤病因:热与水结热与痰结病性:实证,病位:胸膈偏上(大)偏下(小)病势:病势急病势缓用药:大黄、芒硝、甘遂;黄连、瓜蒌、半夏三、主症辨证刘渡舟教授强调:“运用经方关键在于抓主证。”抓主症就是要抓住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主症:最明显,最能反映病机的症状、体征。换句话就是:主症是由病机所决定的。1.辨主症的意义病例3:刘某,女,40岁。就诊日期2014-11-7主诉:全身是病(拿出一张纸条写满病证),分类后如下:头痛大便溏泄腹胀,食欲不振腰酸背痛四肢不温月经量少,经期延长乏力神差失眠脉沉细无力,舌淡暗苔白分析虽然患者症状很多,但是根据辨主症的原则(见下)我们可以知道主症就是头痛,腰酸背痛(结合麻黄汤原文)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半月前感冒一次,遂症状加重。脾肾阳虚体质,感受外寒结合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5剂后疼痛缓解,以附子理中汤调理而愈。下面,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原文96条:“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概括了小柴胡汤四大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所以101条强调:“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一证”,指的是小柴胡汤四大主症之一)为什么这是小柴胡汤四大主症?这是由少阳病的病机所决定的:往来寒热——邪入少阳,邪正交争胸胁苦满——枢机不利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木郁克土再看一个病例4:笔者曾治一女性患者,61岁,因血压高就诊。患者形体肥胖,头晕,易汗出,脉滑舌红苔黄腻。时值盛夏,以清热利湿疏肝之法为治。服药一周后复诊。量血压未见下降,自述药后感觉四肢冰凉(仔细询问,原来就有四肢发凉,本次药后加重),腰膝酸软,诊其脉虽滑但尺弱。改用附子理中汤而愈。时值盛夏,而四肢发凉可见阳虚无疑。病例5:陈××,年近60。一日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云:全身疼痛,人感烦躁,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小腿)颇热。(《伤寒论汇要分析》)?此案“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与少阴提纲证“但欲寐”相似,所以有医师辨证为少阴阳衰阴盛。其实《伤寒论》早就指出少阴病“手足厥逆”(317),而与此相鉴别的太阴病“手足自温”(278)、阳明病“手足温”(228),太阳就更不用所了。本案最后辨证为大青龙汤证,以之双解表里,仅仅两服而愈。本案作者感叹,“足胫颇热,知非少阴证。2.什么是主症中医学常将症状与体征总称为“症”,它是医生赖以认识疾病、识别具体病证的主要依据。尽管证和病的各种症状、体征变化多端、纷繁复杂,但对于每一具体病证而言,所表现出的症总体可划分为主症与兼症两大类。主症是指病证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与疾病的本质有着十分密切和直接的联系,能够表达病变的主要方面。例如痹症:疼痛、肿胀、僵直就是它的三大主症,反应了风寒湿杂至为痹的基本病机。主症不仅在诸多的临床表现中占主要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的症状、体征起决定和影响作用,也常常成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兼症也称为“次症”,是指病证的次要症状与体征。在疾病过程中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表现一般不如主症突出或明显,有的往往随着主症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主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某患者症见发热、面红、目赤、汗出、口渴喜冷饮、胃纳不佳、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其中发热为主症,其他则为兼症,其他症状随着发热的增高或消退而出现加重或减轻的变化。3.主症的特征1.病人的主诉。主症一般就是病人的主诉,是病人比较痛苦而急需解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内科学(第七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以患者的主诉为中心,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获取与其主诉相关的基本资料,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化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然后综合各项结果,经过认真的鉴别诊断,提出诊断和治疗决策。2.疾病的主要矛盾,存于证候的始终。例如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失眠、胃痛、不思饮食等症,若因胃痛而致其它症状加剧者,则胃痛为主症。3.主症常常较早出现。例如:浮肿、气喘。肿和喘这两个较为突出的症状,哪一个是主症?如先肿而后喘,则肿是主症,以脾肾阳虚水气泛溢为主;先喘后肿,则喘是主症,以肺气不宣为主。4.主症可以同时具有1-3个。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说:“此条即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伤寒、中风、杂病也。4.主症与脉象、兼症的合参1.主症结合脉象脉象能够从其他侧面补充主症的不足,更全面、更深入、更精确地反映病证的本质,明确病因病机,有时候,主症必须结合脉象才能完成病机的诊断,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例如病例3,主症是头痛,腰酸背痛,脉浮紧是麻黄汤证,浮缓是桂枝汤证,现在脉沉细弱,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2.主症结合兼症兼症虽然处于诊断的从属地位,但有时候可以对主症做出补充。例如心悸作为主症出现,仅能确定病位在心,兼喜按压为桂枝甘草汤证;兼烦躁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兼疼痛为实薤白桂枝汤证。5.六经病主症辨证举例:太阳: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二症一脉)阳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大便秘结少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太阴:腹胀满,大便溏泄少阴: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逆冷厥阴:厥热胜复、蛔厥(腹痛,四肢逆冷,吐蛔虫)四.主脉辨证1.主脉辨证的意义《伤寒论》脉学内容非常丰富,载有脉象26种,处于《内经》脉学与后世脉学承前启后的地位。主脉辨证是《伤寒论》辨证的主要内容。例如: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是讲少阳兼里虚寒证,用先补后和之法。怎么知道是少阳兼里虚寒证?关键就是脉象了。浮取涩表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沉取弦表示邪入少阳。讨论:患者出现四肢不温,神倦乏力,大便溏泄。有的病人会出现脉沉弱而有的病人会出现弦紧如何辨证?再学习几条原文,从中领略主脉辨证的诀窍。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在这些证候的辨证中,脉象均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六经病症主脉太阳病:浮紧,浮缓阳明病:洪大,滑数少阳病:弦细太阴病:脉弱少阴病:沉微细厥阴病:弦结语: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只有辨好证,掌握了病机,才可能有的放矢,直达病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