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一课。我将本次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呈现给大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操作实践,利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形,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数学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有关周长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体会生活之中处处是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2、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操作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设计了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几个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各种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的空间观念,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我会在课前准备直尺、皮尺、测绳等测量工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测绳(或卷尺)、彩笔、直尺。教学过程:(一)描画树叶,建立周长的概念1、师:同学们,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树叶不断地落下来,同学们都收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你们能不能把你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画下来?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描画出来它的轮廓。(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请部分同学展示作品,并说明做法。并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2、接着用课件展示小蚂蚁取得糖果的情景,看看如何到达终点,学生自主分析理解。(总结:(1)是沿树叶的边线;(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从而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接着让孩子们描出书中45页第一题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描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注意:“一周”——封闭图形、从起点回到起点。)这样,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再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哪里结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接着我再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分析这个角有没有周长,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根据前面的知识分析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这样,学生在画一画、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以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数学书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及名签卡片等表面的周长。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我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会与物体的周长有关?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黑板边框、相框、校园的围墙等等。我会适时地引导学生那在我们的身上有没有周长呢?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学生可能很快说出了身体各部位的周长,如腰围、头围等,这时候鼓励学生互相量出对方的腰围,头围,当孩子兴趣正浓时顺势让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课件出示两个小蚂蚁比赛同时到达终点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有些图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周长却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