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契约说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休谟,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来收回。2.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已经分为穷人和夫人,富人为了结束由于财产占有不公平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创建了国家与政府,使之为富人服务。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这种冲突说强化到了阶级斗争的境地,认为人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导致了社会生育出现,结果分化出了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阶级的产品,为了维持这种转台,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3.贸易说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须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而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必须有完善复杂地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代表人物,威廉·拉斯杰4.水利灌溉说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时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地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魏特夫5.战争说认为是战争产生了国家。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不足中间,必定存在资源的争夺,而农业和非农业部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达到不可避免,无论是防止无敌入侵和掠夺,还是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才是国家产生的根源6.圣人造福说这种观点认为,因为古代除了圣人,圣人给人们带来了福祉,所以中国的人严厉的国家..一开始就是王权性质的。代表人物,韩非,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了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中国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①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②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雏形。③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作为农业部族,必须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才能确保不受其他部族,尤其是游牧部族的侵袭,而自身的不断扩张,才是低于更大规模入侵的保障,在这里,战争的动员和组织力往往是决定一切的。战事越是频繁,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的地位越是突出。结论:国家的产生,阶级分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前因,但绝非唯一的因素。对于城邦国家的低阶层民众而言,国家既压迫他们,也保护他们,在那个时代,脱离了城邦保护的家族和宗族都是无法生存的。上述三条线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两大流域城邦国家联盟的出现。3.请思考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起源论述的合理性第一,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的水利工程十分艰巨,所以必须要有劳动力,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高度集中才能完成这些水利工程;第二,正因为这种高度的集中,造成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所以中国社会一直就是专制;第三,这是这种君主制,造成生产资料,如土地,江河等等,完全归皇帝所有,真正的土地私有没有出现;第四,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并没有相对独立的贵族阶级;第五,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第六,东方社会没有法律,专制君主意志就是法律;第七,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以上是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主要内容,此题是开放题4.青铜礼器的政治意义是什么?由于只有强大的国家(夏王朝)才能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种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并且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拥有这种能力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5如何理解封建制古代的帝王将自己开拓的疆土,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和有功的臣民,让他们在分封的疆土上建立诸侯国,以屏天子,也称“封土建国”,并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世袭爵位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後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6宗法制与分封的关系是什么分封与宗法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连接的分层治理架构宗法制是将有血缘关系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分封,其核心为以以长为原则,即先考虑嫡长子,然后考虑庶出,根据血缘的亲疏来决定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分封制是为了控制疆域而实行的间接统治,根据血缘关系决定分封领地的大小与好坏。问题:宗族血缘体系容易随着时间和代际更替而失效7.为什么周朝巫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周人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对于一般的自然神持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且周人在政治事务中,更加采取世俗化的态度,更看重行为的效果和作用。并且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被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所以巫的地位下降,跟教育在贵族中间普及是分不开的8宗法制度的政治意义有哪些以贵以长原则确立了贵族在继承方面的规则,以血缘亲疏来决定其社会身份地位,这样使得等级结构稳定,但是却没有选贤机制其宗法制与分封体系相互交缠,贵族的领土大小与血缘亲疏相关,这样使得更容易控制疆域领土,并且能够相互拱卫,也不会出现领土的争夺等问题。坏处在于随着代际更替,血缘关系间淡泊,宗法分封制逐渐失去效力在宗庙祭祀方面,每一级都强调嫡长子制度,以突出嫡长子的地位,强调嫡长子的权力,但是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9商朝的宗教贵族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宗教贵族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他们通过占卜来参与王朝最高决策,且官职世袭。而且由于商人信仰上帝和祖先鬼神,认为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他们的意志,所以经常通过占卜请示,从政务道战争的进行,再到刑罚,所以宗教贵族可以说主导着商朝的绝大部分事务。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1.为什么说礼崩乐坏意味着宗法秩序的紊乱?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而且王朝的衰落公开暴露在诸侯面前,诸侯自然也就不听话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a.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控制,诸侯间相互攻杀兼并。b.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的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受不到一点贡品,而且王畿的收益还要被诸侯侵吞。c.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子继承制难以遵行。2.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是什么?政治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所谓的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缘起于政治制度实践,同时对政治制度起着能动的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3.法家政治主张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变法均为法家色彩?核心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a.强调以刑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令行禁止,信赏必罚,达到“严而少恩”的地步。b.绝对尊君,强化独裁。法家把君主说成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而臣民都应当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或材料。c.人性好利和以刑治民。法家则认为人人皆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包括父母子女,只能晓以利害,为我所用。对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使之不敢妄动;用高..奖重赏,以利诱导,为我役使;在精神上,只要进行“以吏为师”“以刑为教”的教育即可,其他一切文化、道德都可以不要。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各国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为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纷纷在国内变法,主张强化君主集权制度,以刑峻法维护新的统治秩序的法家主张顺应了统治者需要,成为了各国变法的主持者。变法的成功更巩固了法家的地位,完善了法家的思想,战国末年出现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将法术势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为封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非常适合地主阶级当权者的需要,为秦始皇采用,也是历代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之一。4.为什么说庞大的官僚体系是大一统帝国的必然产物?与大一统帝国密不可分的是君主专制政体,在“家天下”的皇帝制下,皇权至上,一切事情无论大小皆取决于上。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帝国疆域辽阔,政务繁杂,而皇帝及其亲族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无力处理全国政务。而官僚结构效率高、向君主一个人效忠的特点,满足了专制君主的需要。因此,大一统帝国的君主必然依赖庞大的官僚队伍实现和维护自身统治。而庞大的官僚体系也就必然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而产生。5.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时,博士淳于越提出上书秦始皇,建议分封诸子,而秦始皇则让大臣去讨论,而李斯认为这是在搞“私学”的人作“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的事,若不禁止,势必“主势降乎下,党与成乎下”,因而建议焚烧私人所藏的诗,书,百家语和秦记以外的各国历史记载,并严令:“有敢偶语诗书者”要“弃市”,“以古非今者”要灭族,其目的就是要禁绝“私学”,强制人们“学法令,以吏为师”,使国家法令能够“定一尊”,而也是法家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政策的具体化及扩大化。坑儒在焚书开始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术士。事后,将相关460名术士在咸阳坑杀[2]。需要注意的是,《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方士,并不是儒生。6.秦二世而亡的制度因素有哪些?制度因素:“以吏为师”、严刑峻法、愚民和思想禁锢政策分析:导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到的依附关系,完全靠法律和权力压迫来维系统治的结果是,不仅在普通民众之间充斥着告密与猜疑,官僚集团内部互不信任、互相拆台的风气更盛。在君主面前,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不可能确定的,人人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与失落感。君主靠权术统御臣下,臣下也已权术待上。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极其脆弱。一旦君主不再有雄才大略、不再明察秋毫,皇帝与臣下的关系纽带很可能就断裂。这是秦二世而亡的深层制度因素。..7.“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由于当时秦朝的政治操作思想是法家的“性本恶”,在操作中以恶制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绝对秩序,但是由于去掉了人类中的善,去掉了情意,使得统治稍有松懈,就会出乱子。为了防范这一点,秦朝采取的就是“以吏为师”。它的意义就是除了文吏之外,社会上没有有文字能力的人,所有的人,包括文吏在内,只能学习朝廷的法令,人们能看到的文字,也只有朝廷的命令。他的目的是进行彻底的愚民和进行思想禁锢,从根本上泯灭人民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8.为什么西汉实行不了分封制?周朝得分风只是与宗法联系到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建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架构。而到了西汉时期,像西周那样的宗法结构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间接统治的分封制与大一统性质的帝国是不相容的。在汉初虽然实行了分封制,但但是经过刘邦对异姓王的铲除和接下来几个皇帝对诸侯的步步削弱,最终分封制完全败在了郡县制之手。9.礼仪对于传统王朝意味着什么?对于传统王朝来说,君臣尊卑观念是维持朝廷运转的伦理基础。然而,就像西汉初立时,由于君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