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诗歌崛傲不群、思力精深、诗法精绝,位列“苏门四君子”,被“江西诗派”宗奉,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人。“江西诗派”作家群人数众多、诗歌理论精炼实用、诗作特色鲜明,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节黄庭坚的思想个性一、黄庭坚的思想黄庭坚的思想十分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对他有深刻影响,儒家思想虽然占据了主流,但黄庭坚以圆融的态度来对待三家思想,力图兼容并包,通过融合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黄庭坚以追求“道”为目的,以心性存养为入门途径,以躬行践履为关注中心。1.黄庭坚对“心性”问题有深刻理解。黄庭坚吸收了中唐韩愈、李翱等人对道体的体悟和佛学对性体的认知,成为北宋理学家的经典表述之一。黄庭坚所讲的性体是圣人的质地,慎独、自讼等存养功夫,并认为这是实现道德目的的必须手段。2.黄庭坚主动对存养功夫的探求,他存养的目的就是修养心体性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求做圣人积累功夫。黄庭坚的心性存养,宗旨与儒者提倡的修身、事功等主张相一致,他学习道、佛修养心性的方法,是为实践心性而采取的手段。3.黄庭坚认同的存养途径的多方面的。他特别重视从传统儒学经典中摄取存养的方法;从道家学说中体悟出以修心作为存养功夫的重要性,“有体无情”,不惹外在的是非,又以佛教的止观之法来修心,以之实现存养的目的,保持心体性体的纯洁无暇。二、黄庭坚思想对文学思想的影响1.黄庭坚的诗文创作中,求理与求道往往是分不开的,求道亦是求理,都与心性有关。2.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使黄庭坚的思想在出处之间超脱无碍,他安时处顺,在建功立业时不执著于功名,也不以贬谪为意,能够超脱新旧党争。第二节“黄庭坚体”诗词一、特点:(一)因诗求道与存养心性1.黄庭坚将写诗当做求道,并以此践履其心性观。他认为诗歌是克治存养的手段,诗歌的功能就在于作者通过创作抒写心性及存养体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并且还将作者的心性存养功夫高低与诗歌写作水平的高低结合起来讨论。2.为了充分表达“载道”功能,黄庭坚常以观物而求心性修养,凸显创作主体对世网与自由、物性与自性的体认,从而实现对道体心性性体的体悟,并付之于以诗求道的践履实践。(二)句法生新与拗律险韵黄庭坚讲究诗歌的语言技巧,强调要仔细琢磨古人文“意”,他推崇“句中有眼”,即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传达言外之意。1.句法方面,黄庭坚学习杜甫、韩愈“无一字无来处”,也学习禅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翻案”等技巧,化用前人材料,重新构思,注入新的意蕴。2.注重炼字,尤其在动词的选用上追求新警。在句法上打破传统的声调节奏,造成枝桠拗口的效果。在声律上主张变化出奇,用韵不拘一格,有时以险韵显示功力,产生奇崛顿挫的语言效果。黄诗有意打破音节常规,在律诗中多用拗句,避免传统的平仄和谐,从而产生了声律奇峭的特点。3.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体现出返璞归真的倾向,意境清新,语言流畅,呈现出平淡质朴、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三)以诗为词与雅俗并存1.黄庭坚词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其一继承《花间集》的传统,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伤离怨别;其二是代表了黄庭坚词成就与风格的雅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表现人生的际遇和感慨,以及哲理思考。一些黄词着力抒发作者虽遭贬谪仍傲岸豪健、达观放旷的胸怀,豪情中也常流露出落寞孤寂,折射出心灵深处积淀的人生创伤。2.黄庭坚把江西诗派句法运化入词,使作品呈现出格调闲逸而语言隽拔的风貌,体现出文人墨客的儒雅情趣。3.黄庭坚与苏轼一样,在词的创作中也常以理趣入词,塑造了超轶绝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影响:黄庭坚诗词集中表现了宋人另辟蹊径的文化创新精神,他发展了诗歌的文化功能,强调“因诗求道”来存养心性。1.诗歌方面,形成了生新瘦硬的语言艺术风格,与苏轼一起树立了宋诗的范式。他注意广学博取,以杜甫诗歌为宗,古体诗兼学韩愈、孟郊,以蕴藉收敛为主调;近体诗兼学李商隐、唐彦谦,而立之以拗句硬语。2.词体创作上,黄庭坚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举凡儒释道哲各种风格并存思、尘世欢爱欲望等杂陈其中,构成了黄词的主要方面。黄词意境体验强烈,秾丽香艳、豪迈横绝、俚俗尘下等各种风格并存。黄庭坚把诗歌创作的经验引入词体创作,艺术技巧上讲究用典炼字等,颇近于其诗。第三节陈师道陈师道,字无已,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陈师道(1053~1102年)北宋官员、诗人。字无已,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一、诗学渊源陈师道对黄庭坚极为推崇,他学习黄诗章法,在上下句之间有极大的跳跃性,同时重视杜甫的锤炼功夫。陈师道学杜甫、黄庭坚、韩愈、孟郊等人之长,而有融会,有创造,有推陈出新,形成了“陈师道体”。二、诗歌成就(一)题材内容方面,陈师道多写个人身世际遇。1.陈师道生活贫苦,啼号饥寒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诗作中又体现他“固穷”的精神,以古人自励,从而获得精神支持来超越现实生活的困苦。2.陈师道笃于情谊,有许多怀念妻儿子女、与亲朋好友唱和赠别之作,体现了他对亲人师友的真心实意。《示三子》陈师道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元)刘埂《隐居通议》卷八:“凡此皆语短而意长,若他人必费尽多少言语摹写,此独简洁峻峭,而悠然深味,不见其际。正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也。”•(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六:“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笔力沉挚又足以副之,虽使老杜复生不能过。”•(今)程千帆《古诗今选》:“至情无文,却感人肺腑。”(二)风格特点1.陈师道诗歌各体皆擅,咏物诗细腻形象,写景诗生动细致,语言简雅,色彩明丽,意境优美。2.精于炼字造句,追求简、工、丰,试图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注重压缩他人诗句来入诗。(三)影响陈师道生前已具文坛盛名,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歌多加称赞。陈师道对后世的影响虽不及欧阳修、苏轼等人,但其自成风格的“陈师道体”对后世影响很大。第四节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一、诗学主张1.江西诗派诗人推崇杜甫、黄庭坚。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影响到江西诗派作家群,而江西诗派诗人对黄庭坚诗歌的推崇,主要在重视黄诗创作的技法、技巧,而忽视了黄庭坚心性存养、“以诗求道”等诗学主张。2.吕本中“活法”理论的出现,是对江西诗派诗人学黄诗弊端的自觉救正。他将“活法”解释为“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对当时的诗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创作成就江西诗派人群总体来说继承多、创新少,大部分人缺乏杰出的才力和深刻的思想,只在诗歌句法、用事等创作形式方面下功夫,而对诗歌的内容、主题等缺少必要关注,更缺乏黄庭坚对哲理的深刻把握与自觉融合文道的意识,创作成就有限。江西诗派成就突出者就只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曾幾等五人。(一)吕本中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荥阳先生吕希哲孙,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子。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1.提出“活法”理论2.在中原板荡、国破家亡的时代,吕本中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无限的人生感慨,影响了南渡以后的诗坛。《兵乱后自嬄杂诗·其一》吕本中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3.吕本中力图综合苏、黄两家的诗学精神。他的诗歌既继承了黄庭坚的很多字法、句法以及思想内涵,也表现出对苏轼诗歌章法结构的有意识学习。(二)曾幾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著有《茶山集》。1.曾幾前期的大部分诗歌为抒发个人情怀之作,多似江西诗法,刻意炼字、务求生新,学习黄庭坚的七律体诗歌。《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2.靖康之乱后,曾幾诗歌中也出现不少写时事政事之作,表达了忧时伤世之情。3.南渡后,曾幾通过对吕本中的“活法”的实践,形成了自己轻快活泼、清淡流畅的风格。诗歌用语自然,少用典故,声调委婉,音节和谐,呈现出轻快流动之风。4.曾幾才力稍逊,诗风有时失之浅近,但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后期江西诗派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游和杨万里都受其影响。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