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散文阅读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散文是济宁市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考查文体,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等都是中考经常选用的文体。文章出自名家,内容涉及对乡土文化文明的思考、历史人物的怀念、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与讴歌等。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中考常以下列内容为考查点:①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②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③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关口金题——【中考金题速传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和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有删节)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3.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1.【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抽象概括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语言转换,从“茫茫的戈壁”、“黄沙漫漫”、“残棋”、“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可以概括出“环境恶劣”,由“灰色,到处是灰色”可以概括出“色彩的单调”。思考时须联系上下文,下文写石油工人在恶劣条件下的贡献,“恶劣”是伏笔,下文还写到沙漠色彩的变化,与上文相应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2.【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要联系文章主题、上下文、句中重点词语等。第一句的关键是对句中“精神”的理解,而其上句的“顽强……意志与信念”便是最好的注释;第二句“荒凉的人生”是指单调、乏味的人生,对它的否定,则说明人在荒凉的沙漠里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有意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3.【解析】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先从“红色”的本身思考,它与文章里出现的黑色的油田公路、黄色的沙漠、银灰色的油罐高塔、淡白的云朵相比,更显得耀眼夺目。但是,这种思考还没有触及作者思想情感和语句的深层意蕴。考生着眼于文中“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等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还要着眼于“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发掘文句的深层意蕴“寄托着作者的爱国之情”。【答案】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4.【解析】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艺术手法这里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第一问,解题任务是确认艺术手法,考生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认识原文相关语句的特征,如根据“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可以确认这里用了对比手法。第二问,一要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思考手法的意义;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从更深的层次发掘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1.结合语境,理解句意。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解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重点语句,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据此确定答案。【典型例题】解释“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相关语段】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解题思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是讲“机会和压力”的负面效应,即“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其实这是形象的比喻,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结合全文主题,特别是本段中“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这里的“家”,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独立、自由的精神和人格,那么“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其实就是“自我”的迷失。【参考答案】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2.点面兼顾,把握情感。把握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情感(喜爱、怜惜、崇敬、怀念……)和对所写事件的态度(赞扬、讽刺、批评、厌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透过作者对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二是通过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我们读《记念刘和珍君》,把握鲁迅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下面的语句:①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③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从以上三句加点的词语中,我们会很容易看出鲁迅先生表达的思想情感:揭露敌人的鄙劣、凶残,表达愤怒之情;赞扬烈士的从容、勇毅,表达悲伤、崇敬之情。3.审视文本,理解手法。理解分析散文艺术手法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掌握一些技巧:如描写手法,白描、细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铺垫、衬托、类比、象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反衬;情节设计手法,悬念、巧合、误会、陡转;叙事手法,倒叙、插叙、平叙。二要审视文本相关语句、语段特征,可进行多角度思考,选择其所使用的最突出的一两种手法进行分析,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典型例题】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相关文段】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3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解题思路】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主旨)、理解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是对句意的理解,结合语境“历史”这里指的是刚刚逝去的和眼前的生活,“冲向前”指社会进步快速惊人。在这段话中,作者先写当年“零乱、破败、萧条”的“低矮的泥砖建筑”,再写“新房子”、“水泥的楼房”,然后突出童年的伙伴家“五层高的新楼”及豪华的家具,最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老屋”。这里显然用了对比的手法,“老屋”、“新楼”的对比,显现出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参考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老屋”、“新楼”的对比,显现出农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