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马原重点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归宿)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有了自然和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是人通过实践完成的。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方面,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后)和客观规律(前)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有条件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职、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性和统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和而不同,执两用中。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归纳和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和归纳与演绎相比,分析和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辩证法认为,一方面,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由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全部物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从认识的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都意识的客观内容,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任何真理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在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征: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真理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对待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