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今年我县有XXX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目标及《抚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20XX年前,在培育新农民上,各县(区)有1—2个培训中心,每个乡镇有1个以上培训基地,每个新农村建设点有1个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点。为探索我县在培训新农民方面的有效途径和举措,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培训新农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农民培训情况进行调研。一、农民素质状况(一)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素质普遍偏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村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农民目光短浅,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够等多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这种文化素质的偏低,直接导致他们学习科技、经营管理知识能力的不足,兴趣的缺乏。而这种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素质的低下,又以边远山区,从事传统农业,第一产业者居多。这造成农村劳动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二)老龄化、妇女化、没文化“三化”现象突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富民工程不断推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以年轻力壮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为主,使得留守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老龄化、妇女化、没文化的“三化”现象,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依法办事能力不够。随着“四五”普法结束和“五五”普法工作的展开,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还非常有限,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法律素质还不高,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还比较薄弱。在一些地方,农村宗族械斗、小偷小摸和寻衅报复、抹牌赌博等影响社会治安和损人利己的事件有时还较严重。而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所占比重非常小,参加社会保险人也不多。农民多数尚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还因为不善于用法律解决问题导致一些很小的民事纠纷最后激化成刑事案件。二、当前农民培训现状(一)宣传发动不够。什么时候举办培训班,培训教师有哪些,培训什么内容,通过培训农民能获得哪些知识技能,这些在培训之前农民都不知晓。结果是想参加培训的农民却错过了机会,想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却来到了电器修理培训班,想参加车辆修理培训的农民却来到了餐饮服务培训班。最终因培训内容与农民意愿相差甚远而使农民对培训丧失兴趣,培训也就大多流于形式。因此,目前农民培训过程中,政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要我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二)培训方式、内容单一,参训对象不广。在现有体制下由于农民培训工作的选项、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要素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导致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不系统、不深入、难持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的培训大多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机械、电子、餐饮、车辆修理、法律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知识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也以年龄偏大,文化知识偏低的农民为主,而没有考虑那些刚离开学校、部队的农村新增劳动力及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三)培训人次少、效果差。由于我县农民培训规模小,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意识相对滞后,依靠体力务工现象比较突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小,还处在“要我培”的层面上。即使参加培训也大多以短训为主,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加之我县各类培训学校中,普遍存在设施陈旧、专业单一、培训项目不先进的问题,没有一所针对性、适应性较强的有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有相当一部分培训项目尽管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却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四)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民培训还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主渠道,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三、建议及对策(一)多措并举,变农民被动参与为积极参加。1、加大宣传和信息交流,提高农民对培训的认识。要利用政策宣传、市场引导、利益驱动等手段,向农业推广、教学、龙头企业及农民广泛宣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简报、专栏、宣传横幅等,大力宣传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优秀典型和实施效果,大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的目的与意义,鼓励、动员农民参加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科教兴农的氛围,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根据广大农民怕担风险而善于模仿的特点,大力宣传通过参加培训创业致富的典型,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参加培训。2、整合资源,多渠道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建议各级政府尽快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等各有关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规划、集中资金,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统一实施培训任务和计划,促进各部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可利用教学单位,如职业中学、金桥电脑学校、双明信息技术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利用农闲时节开设职业技术培训;可利用劳动就业部门就业消息灵通,就业信息丰富,能与外地用工单位签订订单式劳务外输合同,开设相应的用工培训及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培训,以提高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可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具有一大批科技骨干力量,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定点定期培训或送科技下乡或下派科技特派员下乡指导;也可利用乡镇农广夜校、文化活动中心,召集本乡村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致富能手传授发家本领,致富心经。3、农民参训,政府买单,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培训由政府“买单”,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新理念。目前农民的收入还比较低,要农民出钱参加培训确实有一定难度。另外从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看,政府承担农民培训费用也是应该的。各级政府应将农民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由政府统筹安排落实。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农民,可免费培训乃至获得补助。(二)因人而异,增强农民培训针对性1、充分调研,摸清情况,精心组织,按需施教。农民培训工作要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政府或培训机构不能“一厢情愿”定题目,无论是制定培训计划还是实施培训计划,开展具体的培训,都要事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农民的愿望,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来改善和提高他们工作的效果,农民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以及开展培训的时间有什么要求,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农民培训需求进行充分的评估,进而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以增强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2、因人而异,分层培训。每一个适合培训的农民都应该得到培训,但农民这个群体的文化素质和培训需求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分层次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和培训后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把需要培训的农民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确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甚至是培训时间。3、完善机制,多样教学。建立和完善培训的市场机制,营造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平等竞争的环境,强化市场对农民培训机构的筛选机制,加强农民培训示范学校或示范基地建设,采用培训券等方式,赋予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权利。农民领到“培训券”后,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相关机构参加培训。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培训,就会在培训质量上下功夫。这样培训机构在市场中洗牌,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另外,农民培训是一种成人教育,因此开展农民培训,应该针对成人的特点,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应用成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那种满堂灌,老师讲,农民听的被动传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农民培训的特点。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课堂讲课内容不容易记住;另一方面老师讲的也可能并不是农民希望听的内容。要大力推广和普及专家大院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式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