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句法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根据文献重建。从清初至乾隆时期,园林的中西部几易其主,并不断被新的园主修葺和改建,直到光绪年间,才大体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总体风貌。与明代初建成时的拙政园相比,此时的园林在山水格局上虽然留有明代遗风,但是建筑密度增大,类型增多,堆山叠石的运用也更多见。园林失去了原来纯粹的自然野趣的风貌,尤以西部园林为甚。拙政园整体所表现出的艺术生命力再也无法和明朝的巅峰时期同日而语。>>摘要拙政园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同时也是私家园林的代表。本文在分析拙政园历史的基础上,利用Depthmap空间句法分析软件,从视线安排、可达性、空间结构、山水格局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对拙政园的分析揭示出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艺术风格的演变是以社会文化的变迁为动因的。表格1拙政园数次大规模改建及空间变化文·图◎林辉肖旋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种类别。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私家园林逐渐形成了高超的造园技巧和独特的空间特质,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私家园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造园思想与艺术水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不断起伏变化的。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朝,其造园成就达到了顶峰,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空间结构,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通常简单地将二者合为一谈,并不恰当。起各个景点。面积较大,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演变背景明朝初期的社会文化,因受到元代蒙古族统治阶级的压制,尚未得以喘息,经济也刚刚开始复苏。因此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在风格上依然承袭宋代。设计师们在造园思想上追求大雅和理性,造园手法过分拘束。到明朝中期,由于政治逐渐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解放,造园家们不再拘泥旧规,开始追求生活和精神的自由,强调个人价值与审美个性。私家园林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江南地区文人阶层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私家园林的造园风格全面地倒向“文人化”,并逐渐形成了疏朗、雅致、自然的风格,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古典园林艺术的顶峰。至明末清初,尤其是明万历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城市与集镇空间繁荣,市民阶层成为一支新兴活跃的社会力量。士大夫大多托迹于繁华的城市,虽或家居乡间,也经常到城市游转,沾一身红尘”。受此影响,此时的私家园林的艺术追求由“文人化”逐渐倒向了“世俗化”。到了清乾隆以后,园林主人普遍追求奢华与贵气,园内建筑和景点的密度变高,人工意味越来越浓厚。明朝园林所追求的雅致、天然的艺术特色,在此时已经很难体现出来。拙政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对于拙政园的空间分析已有很多,但多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以文字性描述为主,本文试图以空间句法的方式,量化解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更直观地理解其造园思想的转变。空间句法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以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Hillier)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中。本文利用Depthmap软件,对拙政园进行VGA(VisibilityGraphAnalysis)分析和轴线(Axis)分析,并以连接度(connectivity)、整合度(integration)等指标来分析该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原理与准备范围的界定只包括园林的中西部。因为东部的“归田园居”部分在历史上曾长期游离于拙政园的主体之外,并且已经完全改变了初建成时的空间结构,因此,在本文对拙政园的空间梳理中,并不将东部考虑在内。分析原理在本次分析中,各类分析数值由图中颜色的渐变来区分,色彩越暖,代表值越高,由红色依次向冷色调过渡,蓝色代表值最低。在VGA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颜色分层与渐变,直观地看出游览路径以及各个空间的层次关系。根据连接度指标理解园林空间的结构。在轴线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轴线的整合度,清楚地描述出视线渗透关系。图纸准备根据拙政园平面图和电子地图以及其它资料,绘制出适合软件使用的dxf图纸:分为可视区域和可行区域两种平面图。在可视区域平面图中,主要绘出建筑墙体,对门窗做透明化处理,厅堂和廊桥的柱子用短线代替。在可拙政园的历史与空间演变苏州的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江南地区造园成就的一座园林。1509年,弃官回乡的王献臣在故乡苏州建造了拙政园,并以其简朴疏朗的风格名噪一时。初建成的拙政园,规模较大。清幽且旷远,建筑布局疏朗,以池为中心,富有野趣。百年以后,园林东部逐渐荒芜,到了1631年,被王心一购去,营建为时间改造内容空间变化西部中部东部建成时(1509年)“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等,建筑稀疏错落”,建筑稀疏,近乎自然风景。布局疏朗、多隙地,以池为中心。建成后120余年(1631年)中西部保留原有格局独立园林:归田园居。景点50余处、主要建筑兰雪堂。北为紫罗山,中为涵青池,东为荷花池,西有竹林。东部独立:以涵青池和荷花池为骨架,以溪涧为脉络,点缀奇石异木,串连呈田园风光。康熙年间(1673年)王永宁占有中西部,并大兴土木,易置丘壑,新建许多奢华厅馆,不久后败落。中西部:建筑庞拙,疏朗风貌已失。咸丰-光绪年间张履谦改名“补园”,新建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建筑。新建海棠春坞、听雨轩、玲珑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景观。逐渐荒废。现有风貌的成形期。继承了明朝鼎盛时期的设计思想,但建筑密度增大。民国时期部分建筑受损、坍塌。新建见山楼、曲桥等。荒废继承清末格局。建国后(1959年)修葺开放按“归田园居”风貌重建东部与中西部整合开放。L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归田园居”。从此,东部园林从主体划分出来,后又历经数次改建,东部原来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直到建国后才又根据文献重建。从清初至乾隆时期,园林的中西部几易其主,并不断被新的园主修葺和改建,直到光绪年间,才大体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总体风貌。与明代初建成时的拙政园相比,此时的园林在山水格局上虽然留有明代遗风,但是建筑密度增大,类型增多,堆山叠石的运用也更多见。园林失去了原来纯粹的自然野趣的风貌,尤以西部园林为甚。拙政园整体所表现出的艺术生命力再也无法和明朝的巅峰时期同日而语。表格1拙政园数次大规模改建及空间变化花池为骨架,以溪涧为脉起各个景点。面积较大,拙政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对于拙政园的空间分析已有很多,但多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以文字性描述为主,本文试图以空间句法的方式,量化解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更直观地理解其造园思想的转变。空间句法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以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Hillier)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中。本文利用Depthmap软件,对拙政园进行VGA(VisibilityGraphAnalysis)分析和轴线(Axis)分析,并以连接度(connectivity)、整合度(integration)等指标来分析该园的空间句法。分析原理与准备范围的界定只包括园林的中西部。因为东部的“归田园居”部分在历史上曾长期游离于拙政园的主体之外,并且已经完全改变了初建成时的空间结构,因此,在本文对拙政园的空间梳理中,并不将东部考虑在内。分析原理在本次分析中,各类分析数值由图中颜色的渐变来区分,色彩越暖,代表值越高,由红色依次向冷色调过渡,蓝色代表值最低。在VGA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颜色分层与渐变,直观地看出游览路径以及各个空间的层次关系。根据连接度指标理解园林空间的结构。在轴线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利用轴线的整合度,清楚地描述出视线渗透关系。图纸准备根据拙政园平面图和电子地图以及其它资料,绘制出适合软件使用的dxf图纸:分为可视区域和可行区域两种平面图。在可视区域平面图中,主要绘出建筑墙体,对门窗做透明化处理,厅堂和廊桥的柱子用短线代替。在可>2012年第1期61时间改造内容空间变化西部中部东部建成时(1509年)“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等,建筑稀疏错落”,建筑稀疏,近乎自然风景。布局疏朗、多隙地,以池为中心。建成后120余年(1631年)中西部保留原有格局独立园林:归田园居。景点50余处、主要建筑兰雪堂。北为紫罗山,中为涵青池,东为荷花池,西有竹林。东部独立:以涵青池和荷络,点缀奇石异木,串连呈田园风光。康熙年间(1673年)王永宁占有中西部,并大兴土木,易置丘壑,新建许多奢华厅馆,不久后败落。中西部:建筑庞拙,疏朗风貌已失。咸丰-光绪年间张履谦改名“补园”,新建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建筑。新建海棠春坞、听雨轩、玲珑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景观。逐渐荒废。现有风貌的成形期。继承了明朝鼎盛时期的设计思想,但建筑密度增大。民国时期部分建筑受损、坍塌。新建见山楼、曲桥等。荒废继承清末格局。建国后(1959年)修葺开放按“归田园居”风貌重建东部与中西部整合开放。行区域平面图中,要绘出拙政园的所有可行区域,包括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游赏空间:小径、桥、廊道、空地等硬质空间,假山中不可上人的部分和植物空间不算在内。分析成果视线安排在可视区域的轴线分析(图2)中,暖色线条代表整合度高的视线,红色为最高,反之亦然。整合度越高,表示视线越开阔。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中部的视线比西部更加开阔,即暖色调线条更多地落在中部区域,而且几乎所有的长轴线都经过湖面贯穿园林中西部。这是因为全园最宽阔的水面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可以吸引沿岸的视线,增强了空间向心感。而西部多为“曲水”,因此没有开阔的空间来凝聚视线(图3)。图2可视区域轴线整合度分析图3园林轴线与水体空间的关系可达性在可行区域的连接度分析(图4)中,连接度的高低用来表示空间的可达性。我们可以看到中部园林水岸以南地区的连接度远比北面及西部地区要高,其中以远香堂和玉兰堂区域为最高(图中红、黄色区域),西部只有留听阁区域连接度尚好一些。这是因为中部偏南区域建筑密集,远香堂和玉兰堂又属于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与周边厅廊联系较多,交通最为方便。而现存的西部景观由于假山堆叠过多,导致空间拥塞,因此,可达性比中部区域低。图4可行区域VGA连接度分析图5可视区域VGA连接度分析空间结构通过对可视区域的VGA分析(图5),我们可以根据图中的色彩分层与渐变看出拙政园的各个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园林整体空间以中部开敞的水面为凝聚点,向四周发散,连接度逐渐递减,形成了“围合—半围合—开放”、“开放—围合—开放”、“围合—开放—围合”等不同类型的串连空间,而且这些空间相互也有穿插和渗透。这种流动性的组合排列,构成了拙政园复杂而又富有韵律的空间结构(图6)。园林大师陈从周在评论拙政园时也曾说过:“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妙在移步换影,宜于动观”。图6是根据各个空间连接度的分析结果划分出的6种空间序列:序列1:南入口—小水面—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序列2: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62>2012年第1期L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序列3:见山楼—荷风四面亭—倚玉轩;序列4:倚玉轩—香洲—征观楼—三十六鸳鸯馆;序列5:倒影楼—浮翠阁—留听阁;序列6:浮翠阁—三十六鸳鸯馆;以图中的序列1为例,即从南入口到雪香云蔚亭的空间过渡。入口处的狭长空间被墙体和假山分割,连接度很低。其后是一处小水面,视线较入口稍微开阔些,但仍然是个半封闭的空间,绕池北行进入远香堂,空间豁然开朗,并能够透过宽阔的水面观察到对岸的雪香云蔚亭。由此形成一个经典的欲扬先抑的“围合—半围合—开放”空间序列。图6拙政园中的6个空间序列图7拙政园的山水格局山水格局拙政园的水体面积在苏州私家园林中算是最大的,其中园林中西部的水体约5800平方米。今天的拙政园之所以能够保持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