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478753211经济学(二)考核重点专题1经济学的性质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第一节经济学及其有关概念1、经济学:重要课题是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昀有效的分配。2、机会成本: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昀大收益。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特征表明以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3、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整体(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4、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假设: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昀大经济利益)、完全信息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5、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用语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昀终产品与劳务时的经济资源,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收入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6、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第二节不同的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的区别主要在于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2、混合经济: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政府调节:1)通过收入税、补贴或直接控制价格来调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对价格。2)通过法律、直接产品和服务、税收、补贴或国有化调控生产和消费类型。3)通过收入税、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资、利润、房租等来调节相对收入。4)通过使用税收和政府开支、控制银行借贷和利息、直接控制价格和收入、汇率来调控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促进资源使用效率、增进QQ:2478753212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第三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是: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4)严重的后果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理论依据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2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第一节市场机制1、行业:为同一市场色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2、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是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3、市场机制: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她是通过价格调节。作用是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第二节需求和需求规律1、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昀大的价值。说明通过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达到昀大的福利。2、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反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3、需求规律: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原因是:1)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购买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减少。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2)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转而购买该商品。这就叫替代效应。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消费者的偏好、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收入的分配、对未来价格的预期。4、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区分: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化,而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化。第三节供给QQ:24787532131、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2、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原因:1)当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2)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会越有利可图3)在长时期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入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就会增加。其他因素:生产成本(导致生产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投入品的价格的变动、生产技术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替代产品的价格、连代产品的价格、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测的事件、生产的目的、对未来的价格的预期。3、供给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区分: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是供给数量的变化,供给曲线的移动是供给的变化。第四节市场均衡1、市场均衡:市场的价格均衡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2、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这时候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和平衡状态。就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在均衡点,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3、均衡变动的原因:1)需求的变化。均衡需求变化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个均衡点。2)供给的变化。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影响供给的某一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供给发生移动,原来的均衡点会随着需求移动到新的均衡点。也就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新的均衡数量。4、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通常被称为供求定理。供求定理的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第五节弹性的概念1、弹性: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2、需求价格弹性定义: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ep=0,需求完全无弹性;0<ep<1,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化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不明显;ep=1,需求单一弹性,价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1<ep<+∞,富有弹性,价格变化在比例上将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化;ep=+∞,完全弹性,价格微小变化—需求量极大变化。QQ:24787532143、决定需求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多—大);购买该商品的指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大);时间(相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所用的时间长—大)。4、影响收入弹性的因素:该商品被“需要”的程度;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收入水平。5、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对相关的其他商品(替代品或互补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关系:b是a替代品,交叉弹性为正数值,a和b是互补品则为负数。第六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市场运行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和意识形态的要求。2、市场失灵的原因:公共产品;垄断;外部影响;非对称信息。3、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式: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政府在市场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增进效率、促进平等、稳定经济三个方面。4、昀低价格:是政府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由于政府制定的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而产品会出现过剩。5、昀高价格:是政府制定低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产品出现短缺。专题3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第四章厂商理论:生产和销售第一节厂商与生产1、厂商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昀大化,既销售产品的收益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π=总收入(总收益)TR-总成本TC2、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3、生产函数: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是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他们所能生产的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表示一定的投入说明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表示平均每一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产量。边际产量MP: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所增产的产量,叫边际产量。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短期生产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简称为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其它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的增加某一种可变的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也就是边际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带来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些要素的数量固定的情QQ:2478753215况下,通过增加可变要素数量来获得更多的产量是有限度的,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结合,比例必须适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有一个适度的问题。3、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劳动这一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1、等产量曲线:在一条等量曲线上,尽管要素投入组合不同,但产量却是一样的。特征: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条,每条代表一个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越大(投入大—产量高);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一个投入组合只有一个量);3)向右下方倾斜(一种投入增加,另一种可以少些);4)凸向原点(一种投入对另一种投入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少,即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2、要素的边际代替律。要素的边际代替律也可称为边际技术替代律。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生产要素可以代替另外的一种生产要素量。3、规模收益,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通常需要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在其中昀简单的情况是劳动和资本同比例增加,就是通过“复制”现有工厂来实现规模扩大,这种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被成为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有三种,即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这三种形式。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4、昀优组合。就是能以昀小的成本,产生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第四节短期成本1、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包括两部分:一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成本;二是厂商使用自己资源包含的成本。前者被称为显性成本,因为它涉及到厂商的直接的货币支出;后者则称为隐性成本。2、短期成本:总成本TC,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不变成本FC,是厂商花费在不变投入上的全部成本;可变成本VC,是厂商化费在可变投入上的全部成本;平均成本AC,是厂商在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化费的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是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化费的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AFC,是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化费的不变成本;边际成本MC,是增加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第五节长期成本QQ:24787532161、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个单位产量的总成本,通常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后会有一个相同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之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昀终会上升2、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的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量增加,每个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特征。3、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长期中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通常会随着产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低于长期平均成本,即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当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时,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递增,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曲线成本的上方。当生产既没有规模经济,也没有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