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的思考【摘要】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感染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尽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关键词】目的性、启发性、开放性、实效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实施建议强调“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那么如何有效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呢?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创设问题情境应以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为目的,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发现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因此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活跃一下气氛,把课堂搞得热闹一些”,而是要紧扣学习目标,为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提供素材。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必须思考创设情境是为了什么?它能为新知学习起什么作用?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要我们在创设情境前能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我们所创设的情境目的性、情境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的指向性就会更加明确,我们也就不会为了追求热闹而挖空心思去生搬硬套或滥用情境了。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几个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出几对学生,在讲台前以不同的方式走一走,这样学生对“同时、相遇、同向、背向”等概念就有了亲身感受。这样的情境目的性强,即节省时间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创设与之相符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的兴趣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才能发挥问题情境最大的功效。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注意难易适度。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正方体的3个面,如果要想一眼看到长方体纸盒6个面,你有办法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沿长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或一个面一个面切下来摆在桌上。。。。。。然后让学生操作比较,通过对比找出最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出了不同情况下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动手参与成功的喜悦。这样富于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既没有限制学生思维,又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又如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师首先提出:“今天是我们班某位同学的生日,老师在商店里看到有一些漂亮的气球(同时出示三种气球,每种气球下面分别标有:8角一个、5角一个、1元2角一个),我想买两个气球,代表全班同学送给这位同学,祝他生日快乐。但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买哪两个呢?要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这里教师并没有增添所谓“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借助学生身边最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情境,显然该问题情境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学生对这件事情也乐于探究,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掌握好恰当的时机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在课的开始和课的临结束处着力创设情景,这样做也不无道理。一般来说,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新课开始的前段时间比较旺盛;而课的结尾处随着理解的深入,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建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往往也会带来一个小高潮。它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关系,不能随意使用拔高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在恰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情境,或根据某一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高潮。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想用下面四根小木棒中的3根小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教具,你们能帮老师选选吗?紧接着教师发给每组学生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很多同学只是一味去想怎么能围成,没有去关注不能围的情况。学生上来汇报也都是汇报能围成的。当老师问有什么发现时学生都沉默不语。教师只好让学生再拿出3厘米、4厘米、8厘米的小棒重新进行研究,结果都快下课了,许多学生还是没弄清楚两种情况。由于没有时间,学生来不及进行课堂练习,教师也来不及总结,就草草收场。很明显,教师创设这个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三条线段之间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由于这个情境推出的时机不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新课时就拿三根小棒让学生研究,先看看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分类型探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白产生两种情况的原因后,再出示这个情境,学生就能发现其中有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有些不可以,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这个问题情境的效果。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联系实际情境创设不仅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有认识、有体验、有经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更主要的是要关注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是否是学生真正熟悉的。只有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将事倍功半。例如:在“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时,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去钱冲古银杏生态公园游玩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引导:1.师:我们去景色优美的钱冲银杏公园玩玩,如果打算乘坐面包车,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8人,三、四、五年级分别需要几辆车?谁能用式子告诉大家?课件出示:三年级去80人,四年级去160人,五年级去320人。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板书:(1)80÷8=10(2)160÷8=20(3)320÷8=402.引导观察:(1)仔细观察这三道除法算式题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3.汇报交流,板书。师媒体出示商随被除数变化的规律。这样的情境既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又紧扣《商的变化规律》的知识点展开设计,学生参与兴趣高,自然能学得投入、学得扎实。“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同时应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对问题的讨论解决中,不断探寻课堂学习高效的途径。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