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明、清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历史背景※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强化、完善、成熟的时期,也是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太祖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主司法;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设通政使司行“敷奏封驳”之事;废中书省、废丞相“关白”之权、分相权于六部;掌控军权(兵部、都指挥使司、都督府)立严刑峻法、三法司(刑部、都察院、给事中)协同断案;改科举(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兴文字狱、设特务机构“厂卫”(明太祖朱元璋设“东缉事厂”、明成祖朱棣设“锦衣卫”、明宪宗设“西厂”)、大力削藩(二十五王与宁、晋、燕三王);历史背景明成祖设立内阁、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西方殖民活动(1557年澳门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626年西班牙占领台湾基隆港、1641年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张居正改革;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徽商、晋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雇主与雇工);明后期的黑暗统治(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趋向农奴化。“国本”之争和梃击、红丸、移宫。);东林党(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客氏、魏忠贤)反阉党的斗争;满族的崛起与明金[清]战争(努尔哈赤、皇太极。袁崇焕);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吴三桂)与明亡。历史背景历史名人及事件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戚继光、于谦、丰臣秀吉、邓子龙、李舜臣、“八股文”、“进士及第”、张居正、严嵩、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客氏、魏忠贤、努尔哈赤、皇太极、袁崇焕、萨尔浒战役、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吴三桂、范文程、史可法、“扬州十日”(杀80万人)、郑成功、和珅、历史背景※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由满族贵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君主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政治制度是满族氏族贵族合议制与明朝专制集权制的结合体。清军入关与征服全国,顺治帝迁都北京、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专制独裁政权机构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国议”;顺治设内阁;康熙设南书房行走;雍正设军机处,规定决策的“明发”与“廷寄”、力削“六部”职权、废止“封驳”职责、设内务府掌管内廷事务与上三旗军务、);历史背景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龙的《明史》案、戴名世的《南山集》案;雍正朝的吕留良案;乾隆朝达70余起。);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康熙朝平定厄鲁特蒙古准格尔部贵族的叛乱(葛尔丹勾结沙俄)、抗击沙俄侵略与北、东北疆域的划分(索额图签订《尼布楚条约》);雍正朝“改土归流”(鄂尔泰)、设“驻藏大臣”;乾隆朝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渥巴锡)、平定大、小“和卓”(默罕默德后裔)的叛乱;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社会经济政策(停止圈地、招民垦荒、实行更名田、摊丁入田、废除匠籍);历史背景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徐光启(1562年——1633年)的《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年—1661年)的《天工开物》、徐宏祖(1586年——1641年)的《徐霞客游记》。数学发展、测绘技术、明长城6000多公里、明清宫殿群、天坛等。2、理学思想没落,新的哲学理论活跃。黄宗羲(1610——1695)《明夷待访录》、顾炎武(1613——1682)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1619年——1692)、戴震(1723——1777)的成就最高。3、史学与考据学进一步发展,及丛书、类书编写。明清提出“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明成祖遣解缙纂修《永乐大典》、康熙朝张廷玉主持编撰的《明史》320卷、陈梦雷主持完成《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朝纪昀、陆锡熊主持完成《四库全书》历史背景4、文学艺术大发展。文学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蒲松龄的(1640——1715)《聊斋志异》、吴敬梓(1701——1754)的《儒林外史》、曹雪芹(1715——1763)的《红楼梦》;戏剧作品有明代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清初洪昇(1645——1704)的《长生殿》、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绘画艺术有明中叶的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嘉靖朝徐渭的泼墨画卉、明末董其昌的水墨画、陈洪绶的人物画;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hui)、“八大山人”(朱耷da)、石涛、傅山等,以及“扬州八怪”(以郑燮为代表)建筑与园林艺术作品有明北京宫殿、清北京雍和宫、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拉萨布达拉宫;清代北京城内的北、中、南三海和五园(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第六章明、清时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戏曲的发展第三节民间歌舞、说唱第四节器乐的发展第五节重要曲谱第六节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和工尺谱的流传第一节概述[1]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911年清朝被推翻,历经543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初,统治者采取改良政策,发展生产,使元末遭受破坏的封建经济得以恢复。隆庆(明穆宗)、万历(明神宗)年间(1567--1573--1620),城市繁荣,商业发达,在江南地区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已显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加,适用市民生活的戏曲、说唱艺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对封建礼教,揭露阶级矛盾的民歌蓬勃兴起。不少封建文人或投身于科技、文化的研究;或寄情山水,隐身林泉,客观上使他们和社会下层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文人参与民间文艺活动,促进了戏曲、说唱、民歌的兴旺。古琴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刊印了不少琴谱。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成果,促成了朱载堉新法密律的创造。第一节概述[2]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清兵入关,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清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自康熙(1662年)始,农业、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发展,随之,出现了“康乾盛世”。清中叶至末期,朝政腐败,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科技日趋落后,民间音乐却仍自由发展。戏曲音乐中雅部趋向衰落,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取得较大的优势。器乐活动中,民间吹打乐遍及各地,琵琶艺术形成了封建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峰期,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发展尤为突出。第一节概述[3]1840年帝国主义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历年不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崩溃。中国在西方炮舰的威胁下被迫接受西方商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欧洲音乐的理论、乐器、技法输入我国。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蓬勃兴起,它对我国新音乐的形成具有启蒙意义。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第二节戏曲的发展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杰出的传奇作家汤显祖及其代表作梆子腔的形成京剧的形成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海盐腔海盐腔是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在明正德(明武宗,1506--1522年)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辗转改益”,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新腔因受士大夫的扶植和支持,很快流传到嘉兴、温州、湖州、台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盛极一时。海盐腔的剧本多属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幽雅,伴奏用锣、、拍板等打击乐,不用弦管。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以至绝响。余姚腔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代中叶已流传到江苏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安徽的贵池、太平等地。余姚腔的唱法己难考证,可能不用丝竹弦管伴奏,语言是用杭州湾地区的土语。弋阳腔弋阳腔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明初至嘉靖(明世宗,1522—1567年)年间,已流传到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的音乐属曲牌体,但形式灵活,易与各地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相结合,能揉进地方方言,音调高亢,情感奔放,很受群众欢迎,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象赣剧、湘剧、川剧等高腔戏,都与弋阳腔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弋阳……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清]李渔在《闲情偶记》弋阳腔的演唱保留了古老民间歌唱的“唱”、“和”特点,弋阳腔的伴奏,用效果强烈的打击乐,随腔烘托。,昆山腔昆山腔是元、明在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的称呼,它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此外,还有昆腔系统的南昆、北昆、湘昆、川昆;弋阳腔系统的青阳腔、乐平腔、太平腔、四平腔、京腔等,它们有的产生于明代,有的盛行于清代,这些声腔的流行,对于丰富我国戏曲音乐产生极大的影响。魏良辅魏良辅原籍江西,流寓于太仓。他先学北曲,后改习南曲,决心在昆山土调的基础上,与海盐腔、余姚腔相结合,创造新腔。他向土戏艺人袁胡子、龙驼子、过云适学唱土戏,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发配到太仓的北曲名手、素工弦索的张野塘,邀集了曲师张梅谷、谢林泉、张小泉等数人,长期在一起琢磨、研讨,终于使“止行于吴中”的昆山腔,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主要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即所谓“声则平上去人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新腔清柔婉转,焕然一新。魏良辅在改革唱腔的同时,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和鼓板等乐器。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改进后的新昆山腔,开始仍只限于歌唱散曲,或摘取南戏中成套唱词作为清唱演出,因不上戏剧排场,又无金、鼓、铙、钹的喧震声,所以,称之为“冷板凳”。真正成为影响很大的戏曲声腔,剧作家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起了重要的作用。经魏良辅等人改革后的昆山腔,很快流传到北方,据明代王骥德《曲律》记载“万历末年尽效南声,而北曲几废。”同时,昆山腔在流传过程中,还不断吸收南、北曲的精华,逐渐成为集南、北曲大成的优秀戏曲声腔。梁辰鱼梁辰鱼(约1521--约1594),昆山人,曾向魏良辅学唱昆山腔,后取材《吴越春秋》中西施的故事,写作传奇《浣纱记》。《浣纱记》配上昆山腔搬上舞台后,获得巨大成功,促进了昆山腔的流行,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杰出的传奇作家汤显祖及其代表作汤显祖(1550---1616)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江西临州人,少年时习古诗文,常与同里儒生好友结社唱和,14岁进学,21岁中举,30岁方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博士,南京礼部祭司主事,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被贬至雷州半岛,49岁弃官回乡。汤显祖一生写诗2000多首,辞赋文章600篇,以戏曲《临川四梦》名闻天下。“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乃是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剧本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腐朽。《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牡丹亭》问世以来,更是历唱不衰,它的文词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恰如汤显祖所说:“予意所在,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梆子腔的形成定义:梆子腔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是起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古老戏曲曲种,从万历(明神宗,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中已采用《西秦腔二犯》曲调推断,明后期已流行。清康熙(清圣祖,1662—1723年)以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已逐步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其中以陕西同州梆子和山西蒲州梆子历史最悠久,河南梆子在乾隆(清高宗,1736--1796)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