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祖国观: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4.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和体现。5.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6.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间的特征和差异即民族差别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现象。二是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7.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地位平等。8.民族问题: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0.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11.宗教观: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12.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比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3.文化观:是人们对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即人们认识、理解、对待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等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14.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二.思考题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重要意义?1.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2.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3.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对内对外职能?1.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3.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4.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时,为了协调和处理他们之间各种矛盾而具有的功能。三.我国多民族国家长期统一的启示?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纠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2.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保证。3.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保持国家的长期统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6.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形成了今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四.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论述)(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4.爱国主义是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5.爱国主义是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6.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五.西藏民族改革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一)、主要内容:1.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1).解散西藏地方政府;(2).建立人民政权。2.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劳动者个体所有制。3.废除寺庙中的封建特权,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民族改革的重大意义:1.民族改革开启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民族改革开辟了西藏生产力发展的新天地。3.民族改革开创了西藏人权事业的新境界。六.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二)、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三)、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间的特征和差异即民族差别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现象。二是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七.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只是改造现有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论断的含义?一是这一论断阐明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方式不一样,解决的途径也不同;二是作为社会发展中最复杂的社会问题之一的民族问题,它不仅仅没有凝固不变的内容和性质,而且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八.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民族平等原则。1.各民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权利上完全平等。3.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二)、民族团结原则。(三)、民族自治原则。(四)、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九.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能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2)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3)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十.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1.民族问题的长期性。2.民族问题的重要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普遍性。5.民族问题的国际性。十一.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措施。1.坚持民族平等。(1)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2)进行民族识别,使各民族有归宿感。(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上保障各民族平等。(4)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5)从法律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各种权利。2.维护民族团结。(1)、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2)、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3)、坚持反对大民族和地方民族主义;(4)、开展民族团结活动;(5)、坚持改革开放,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3.促进共同发展。(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2)、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政治上互助合作;(3)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发展;(4)、促进民族文化共同繁荣。4.培养和依靠民族干部。十二.宗教问题的五性?1.宗教的长期性。2.宗教的群众性。3.宗教的民族性。4.宗教的国际性。5.宗教的复杂性。十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1.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哪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3.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十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论述)(1.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克服宗教不良现象的客观要求。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逐步消除宗教社会根源的有效途径。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现实需要。)十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措施?1.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2.开展全区范围内的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十六.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的内容?1.划清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2.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3.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十七.文化的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文化的特征: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开放性。2.“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1.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二是中国文化的科学性;三是中国文化的大众性。十九.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二十.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1.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没有变。2.分裂势力相互勾结没有变。3.宗教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上述严峻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决定了我区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把我反分裂斗争的特点,才能在反分裂斗争中取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