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哪开展?从“爱”字开展—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钦州市实验小学韦彩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他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他深植于实践的经验与著作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阐释。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习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读完全书结合我们现在小学的教育让我深思一个问题:一、教育,应该哪开展(一)教育,必须从了解开始许多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进行严密的教学工作,而没有去了解孩子们的基本信息和情况,基础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来说是非常不同,在幼年阶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好好了解每一个孩子,从家庭开始,因为小孩子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家庭深入去考察每个人的知觉,思维和智力劳动的个人特点,在传授知识之前,先要教会思考,感知和观察,我想这就是现代教学开展学前教育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应该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上的个人特点来进行正常的教学。作者在书中指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和同学们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的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了解孩子,需要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用自己的心与孩子交流,并且可以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在有他们有问题时,想一下,如果我是儿童,会怎么做。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在我国,并不是没有好的初等教育著作和教学体系,然而实行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的容易,除了一些外在的物质因素,我觉得还与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关,正如书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试问,有几个教师可以做到。几乎大部分老师,都会把学生分为两大类,想学习的和不想学习的,成绩好的与成绩坏的。这种极度错误的思想一旦在小学教育中扎根,便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对学习恐惧的印象,为分数而学,为名次而学,不是因为自己想学而学,不是因为兴趣而学。特别是遇到不太愿意学习的学生,更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原因,与他或者是他的父母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二)学习离不开劳动健康是学习的保证,而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前提。现代的老师家访或者是找家长的时候,大多聊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健康。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应该首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健康情况,因为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只有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会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高速发展的智力和巩固的知识,并且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劳动是获得健康的最基本手段,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在劳动中享受快乐,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很好的放松。在各种各样的劳动中,可以让学生们感到生活充实,思想明确,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这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施肥常有力的。不可否认,劳动要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就要让他走进孩子的精神生活,要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团结有爱的快乐,促进转眼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在克服困难后,产生激动人心的快乐,在劳动中可以不断发现到新的事物。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孩童时代都应当体会这种情感。(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进行教育儿童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是其他年龄段的无法,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走向大自然的旅程可以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孩子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眼光,有他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这种能力,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森么也效仿不来的。我始终相信,了解这个世界,学习科学知识,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没有自然,没有童话,没有幻想,没有创作的学习是枯燥的,一味的接受课堂知识只会让那充满创造的思维变得迟钝。儿童在给周围世界添各种幻想的形象的同时,不仅可以发现真善美,而且还可以从众发现真理。孩子离开大自然如果从一开始学习就只是感知词语,那么那积极的脑细胞会迅速疲劳,没有生动的形象,只有抽象的概括的课堂是抹杀创造力的最直接手段。大自然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增强儿童的思考能力,这些都是儿童机体自然发展的要求。试着回想儿童时代的我们,是有多么多的问题:为什么鸟会飞而人不会呢?太阳为什么一到晚上就不见了?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爸爸妈妈从煤堆捡来的吗……自然界从来都不缺乏问题的探索,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说,它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里可以听到各种美妙的音乐,欣赏到各种美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此书中,不论是上学前的“快乐学校”,还是后来的小学生活,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自然对教学教育工作的巨大作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自然中,学生们学会了辨别善恶,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关心,学会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儿童的学习的兴趣。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利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教育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摸索了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教育,若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这样,不难相信,教育事业必将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近距离品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走进苏霍姆林斯基去领悟他的教育真谛那就是一个字——爱!二、教育从“爱”开始(一)他把心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他通过与儿童不间断的交往,通过日常教育实践,在儿童教育学领域创生了卓越的思想。他一生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其中优秀的文献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毫不犹疑的回答说:爱孩子。”在该书的前言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教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该书的题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便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生总结和灵魂的写照。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就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列·托尔斯泰说的好:“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吧。(二)对儿童的爱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那种爱。”说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爱,就不能不提及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是以他为自己的榜样。柯尔恰克曾是犹太区孤儿院的教养员,法西斯分子要烧死那里的犹太孩子。他们让柯尔恰克选择:要么离开孩子而保全性命,要么与孩子们同归于尽。柯尔恰克为了继续照顾那些可怜的孩子而选择了后者。柯尔恰克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苏霍姆林斯基,他写道:“当我在战后不久得知柯尔恰克的英雄事迹之后,他的话对于我就成了指导终生的遗训。”从柯尔恰克的事迹中,“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每当长时间见不到孩子们,感受不到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时,就记起这些话来。“年复一年,在我头脑中越发增强了这样一个信念:对孩子的依恋之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没有对孩子的爱甚至依恋,就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而教师要具备这一素养就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感受上相互渗透。“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与孩子的交流不能局限于课堂里,还要延伸在课后的生活里,“个别学校师生之间存在着令人不能容忍的不正常关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有时感受不到儿童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不能在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在低龄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多次深切地认识到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中国有句古话:“亲师信道。”皮亚杰则说过相似的话: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显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把教师对儿童的依恋感作为教师“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三)爱与理解分不开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本书论述的是教师的心”,另一方面,他又说这本书“是阐述儿童世界的”。表面看来,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它恰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深刻洞见:教师的心是与儿童的心不可分割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正是架构在他对儿童世界的认识上的。“教育——这首先的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一些精神品质,一个教师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真诚而谦虚的人,他提到柯尔恰克的儿童观念对他的影响。他没有渲染自己的创新性发展,而是写道:“那本波兰文灰皮书里的这些话使我终生难忘。”这里顺便说一句,苏堆姆林斯基的这种真诚和谦虚的高尚情操,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卓越的认识。他认识到: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亚努什·柯尔恰克在一封信中提到:必须提高到孩子的精神境界上来,而不是去俯就它。苏霍姆林斯基就此评论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不能把孩子理想化,不能盲加一些美妙特性于他,但不能不考虑到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孩子对周围现实的情绪反应和精神反应有其独特的鲜明性、细微性和天真性。亚努什·柯尔恰克发出的要提高到孩子的精神境界上来的号召应当理解为对儿童的认识世界——思想上的心灵上的认识——作最细致的理解和体验。”苏堆姆林斯基认为不可美化儿童,但他也承认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在有些方面确实超过了成人。他说:“原来小孩子看世界有他自己的眼光,有他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不论你怎样努力,也是无法做到的。”他深知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游戏的世界,所以他反对成人霸道地将儿童从他自己的世界生硬地拽往成人的世界,——“不能让儿童幻想的这种绝妙语言来迁就我们成人的语言。”这种认识是十分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