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二○一四年二月讲授:赵宏艳讨论:一、你学习民俗学的原因是什么?二、你心目中的民俗学是什么?三、你学习民俗学的期望是什么?课程性质•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中国民俗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了解民俗学基本原理,能够以民俗学方法和角度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用民俗之眼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现象,开拓眼界,掌握新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思辨水平,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你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游刃有余,方法得到。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民俗学》是学习研究中国民俗发生、形成、特点、分类及其应用的一门课程。•1.了解民俗学基本概念、理论,掌握研究方法;•2.民俗学分类;•3.运用民俗学理论分析中国民俗现象,予以科学的阐释;•4.通过民俗学方法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和接纳我们的传统文化。考核方式•学分:2学时:34•开课时间:一学期•考查:开卷考试•成绩=出勤+课堂报告+民俗调查小论文+期末考查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王娟:《民俗学概论》•参考:•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民俗学专业刊物:《民俗研究》相关网站•中国民俗网:•中国民俗学网:=9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浪爱问设有民俗学专业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文化•二、什么是民俗学•三、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四、民俗的特点•五、民俗的功能•六、民俗的分类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概念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泰勒:《原始文化》•2.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P2)•3.文化的特点•4.民俗学意义上的“传统”(P5)二、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民——folk(民众、民间)俗——lore(风俗、知识、学问)(一)“民”1、民——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代表人:格林兄弟(德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针对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防止外来文化冲击2、民——社会群体——共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代表人:迪尔凯姆(一)“民”3、民——古人——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代表人: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神话传说和故事都将会消失(一)“民”•4、民——农民(或文盲)——19世纪民——贵族民间文学——精英文学错误概念(一)“民”5、民——任何一个人——20世纪中后期代表人:邓迪斯(美国)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2)具有自己的传统。(一)“民”6、民——全民——正确概念(一)“民”(二)“俗”1、简单说:知识和学问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特征: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三)“民俗学”民俗——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三、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欧洲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1.学科起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回顾:《外国文学》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特点: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对民间文学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一)欧洲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①背景:19世纪的德国在语言与文化上深受法国影响,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消亡的危险。为反抗法国人从领土到精神文化上的双重入侵而寻求解救民族之方法。•②代表人物:格林兄弟•实践:搜集民间故事,寻找民族文化传统。•③1812年出版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④1891年成立柏林民俗学会;1904年全德民俗学会联盟德国,被称为民俗研究的摇篮(一)欧洲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2.“民俗学”的定名•①它的名称和概念,19世纪中叶(1846)始创于英国。•②最初提出这个名称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该国考古学者汤姆斯(W.J.Thoms)。•③当时,英国经过产业革命,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唤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英国,被誉为民俗学的故乡•④法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⑤美国:学科建设的典范•美国的民俗建设以大学为基地,有意识的从事学科建设,使得美国民俗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为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心。(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30年代前后,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大和中大这方面的学术工作。3.中国民俗学产生的背景:民俗自觉意识勃发•活动1:北京大学的歌谣运动•人物:刘复、沈尹默、周作人、钱玄同、沈兼士•活动2: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人物:沈兼士、周作人•活动3:刊行《歌谣周刊》•民俗自觉意识的践履者:4、民俗自觉意识勃发的原因:富国强民•1)严复与“三民”思想•2)民俗学的定名•3)顾颉刚及其民俗学研究•4)闻一多及其民俗学研究1)严复与“三民”思想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美]明恩溥著•《支那人之气质》•《中国人的气质》•1872年来华传教士•1890年首度出版•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的称道2)民俗学的定名•Folklore——日本学者的译名“民俗学”•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1846年,“民俗学”一词诞生。•周作人•国际学术界:•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民俗传承。•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3)顾颉刚及其民俗学研究•《孟姜女故事转变》•历史与民俗结合,开创了关注正史以外普通民众知识生活情感经验的先河。具有民俗自觉意识的学者4)闻一多及其民俗学研究•著作:《神话与诗》•伏羲考•龙凤•说鱼•端午考•特点:文献、文字学与民俗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民俗自觉意识的学者5、中国民俗学的两个倾向•1)中国民俗学的民间文学化倾向•原因:•周氏兄弟倡导从文学切入民俗学•胡适的推波助澜•继承了“采诗”传统•2)中国民俗学的化俗为文的文艺民俗化倾向例子•灶君升天的那天,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橘那么打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种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华盖集续编》)四、民俗的特点•1.传统性(传承性、稳定性)•例如: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腊八节喝腊八粥等是先秦两汉就已定型,传承至今•2.变异性•民俗在流传过程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依靠语言和行为传承,这就决定了民俗在历时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周围环境做出相应改变。•例如:孟姜女故事、洪水故事四、民俗的特点•3.地方性(地域性、民族性)•①同一民俗事项,表现形式不同•例如:饮食习惯、腊八粥•②各民族的独特风俗•4.匿名性(民众性)•例如:仓颉造字天津: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山西: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宁夏: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浙江: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五、民俗的功能•1.教化、规范与维系的功能•例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信仰(祭祀)、禁忌(筷子)等•2.娱乐或审美功能•例如:民间故事、游戏、谜语、舞蹈、竞技;蒙古族的•那达慕•音乐、建筑、服饰、年画、工艺品•3.心理功能(精神调节与情感宣泄的作用)•例如:笑话、绕口令、童谣;国外的狂欢节六、民俗的分类•分法一:•1.口头民俗学•2.风俗民俗学•3.物质民俗学六、民俗的分类分法二:按内容划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民俗实践课•主办单位:浙江美术馆、敦煌研究院•支持单位: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甘肃省敦煌学学会•展览时间:2013.12.28——2014.3.16•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杭州市南山路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