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①把握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②品味关键词的意义和作用③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重点及难点:①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②诗词欣赏与评价。授课方法:自主合作式教学法,诵读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月四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参加了北大纪念五四诗会,北大学生朗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总书记被这些天之骄子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深深触动,希望他们勇担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毛泽东近一个世纪前写的这首《沁园春•长沙》。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画面1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诗歌是讲究节奏韵律的,是音乐性的文学作品,古代包括《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都是有乐谱的,用来演唱的,只有把诗歌诵读出来,通过有声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品味诗歌的艺术技巧和韵味。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品味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词的诵读录音,先从整体上把握一下整首词的韵味听录音,小声跟读,纠正字音播放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画面3录音播放完了,请同学们模仿范读,带有感情地大声自读这首词。疏通字词的意思。2、鉴赏评价《沁园春》是词牌名,就像水调歌头,如梦令等等都是词牌名,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师:根据你对词的掌握,说一说这首词为什么取名长沙?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⑴•在长沙写的⑵•毛泽东的家乡是湖南长沙湘潭县的韶山冲,他是小山村里走出的伟人。⑶•长沙是早年毛泽东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他1913---1918就读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来又在湖南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同志就是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毛泽东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之一他和她的同志们在长沙曾多次开展革命运动。所以这首词以长沙为名。写作背景那么请同学们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播放多媒体课件之:“时代背景4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面对滔滔江水,念及斗争形势和国家前途,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豪情壮志,不禁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写下了这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领会,来品评这首词。先看上阕:教师范读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先看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深秋时节里,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师:同学们看这三句交代了什么?人物时间地点。,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前三句描绘的情景来叙述一下?作者在前三句里描绘了怎样一个场景?文字投影:画面5橘子洲是一个狭长的岛,在湘江中间,词人站在橘子洲的洲头,这样视野开阔。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从容。一开始,独立二字将抒情主人公置入了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给了他一双凝神眺望的眼睛,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看”。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这三句就为后面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师:那么这三句应该怎样读?要读的深沉沉稳,要读出一个伟人在湘江边橘子洲头卓然而立,那种高大的形象,要读的有力度。(找同学读)(2)师;好,再往下看,下面是着重描写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色,有一个字是统领下面的句子的,同学们说是哪一个字?对,是“看”字,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老师范读此7句让学生齐读。文字投影:画面678(3)师:那这幅图有什么特点,那个同学能具体说一说?答:有动态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有静态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景”。“近景”。“高景“低景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视线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俯瞰”,写的是“低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并且有静态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动态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有远及近由上至下,动静结合,诗人以短短的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文字投影:画面9师:那么读这样的诗句应该读出景色的变化,要读出层次感..。速度要比刚才怎样?要比刚才快。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心潮澎湃,情绪高涨。所以读的时候要有明显的节奏,语调激昂,抑扬顿挫。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读后总结:个别地方读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zhòng)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4)师: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答:染、击、翔。争,竞师:“染”用了拟人手法。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遍”“尽”“透”这几个程度修饰词,用得十分精妙传神,将深秋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还比如在《沁园春雪》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精妙传神。⑸师:中国古典诗词也大都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但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大红大绿,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怪不得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师:寥廊指什么?答:广阔的宇宙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兴废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答: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我们把上阕完整的读一遍这是上阕,主要写景,勾勒出无比壮美的充满生机的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6)下面来看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想起在过去那么多不平凡岁月里,曾经和许多同窗好友聚会游赏。师:“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答:“独立”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是为了起强调作用,本句承上启下,和上阕的独立寒秋形成呼应对比”。站在湘江边就想到,过去曾经和那么多的同学战友在这个地方畅游,今天独自一人来到江边,此情此景,回忆起往日那些不平凡的岁月。下面作者就描绘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曾在湘江边度过的峥嵘岁月。这两句触景生情,引发回忆。读的时候速度要慢一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7)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答:恰字统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共七句。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七句读一下。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是强筋有力之时,评论国家大事,书写激扬的文字,把达官贵人军阀官僚视如粪土。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激扬文字是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为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师: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什么意思?答:把军阀官僚看得如粪土一般。粪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视作粪土,表现对官僚贵族的一种蔑视。非常有气魄,这是一群热血青年。这几句读的时候要激情洋溢,节奏要紧凑。找学生读齐读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8)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还记得吗?我们在江中游泳,搏击风浪,那激起的浪花简直阻止了船只的飞驰。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这几句要读的豪迈,有气魄、有力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曾”字要深情地呼唤,呼唤这些战友们,还记得这一切吗?毛泽东在长沙上学的时候经常和他的同学们到湘江中游泳,在冬天的时候,有时还从井里打一桶凉水从头浇到脚,不仅锻炼了体魄,更是磨练了意志。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他17岁在完成言志作文时,他写了《咏蛙》,就曾写下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正因为毛泽东有这样的一种气魄,才使他成了一代伟人。现在的青年人都喜欢追星,同学们要追就追这样的星这是下阕,主要抒情,回忆了词人和同伴当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三、归纳总结文字投影:画面15这首词出自一位32岁青年之手,但气魄宏大,境界高雅,美与力的融合,天衣无缝。这首词堪称毛泽东的经典作品之一。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下阙——情中显志四、作业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