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第四十四课和声的综合;目前的中国圣乐本课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前方的和声综合指的乃是黑板上所写的,综合和声素材,再谈和弦的配置。后方的乃是论目前的中国圣乐的发展,我们当有的观念与认识。第一部分:综合和声的素材,再谈和弦的配置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宋大叔的课程已近尾声了,而来做一个观念上的整理。和声的材料是和弦。和弦构成了骨架,旋律依附其上,循着这和声的骨干向前进行。因此和声(和弦)支持了旋律,旋律表现了和弦。因此,在学过和弦一切素材以后,再讨论和弦的配置,为弹奏与作曲建立正确的观念。在正统古典的和声学中,和弦基础的建立是:主下属属(7)主在大调系统就是:I—IV—V(7)—I这是三个大三和弦基本的走向。当然其中也可:I—IV—V(7)—I(其中的IV可作第二转位成为:)或:I—V7—I但其中的IV—V(7)的进行好,但不可V—IV(属接下属)。V接IV如水之倒流,在和声学上是不允许的。宋大叔一直被追问:为何不可V—IV?甚至有人认定,古典音乐认为不可用的,而流行音乐则可使用。须知:流行音乐并无自己的和声体系,和声皆是出于正统的和声学的研究所得。V—IV的发生似乎是在不顾和声的配置下,而因所写的旋律所造成的误导。例如:在旋律的显示上是V(7)接IV,但V—IV的效果好吗?但请听听这个,这个是用属7(V7)接属9(V9),宁用属9(V9),也比用412V7—IV的效果好:莫扎特(Mozart)有名的女声二重唱,在诗歌中名之为“微声盼望”其中的开头的第6小节,粗看旋律就以为该是下属和弦(bA),其实却是宁用属9(V9)也不用下属(IV),以避免V(7)—IV的音响:(这个V9的使用,要使不协和的音程超过8度,因不协和也称远协和,使不协和的音程超过8度,这个V9就好用了。)关于V不可接IV,已在前方提及,在此再加提醒。接下来继续谈和弦的配置,而且在讲义上请容详尽些叙述:大调:I—IV—V—I(不用于前乐句,停在不完全终止上。)I—IV(或)—I—V(用于前乐句则是半终止。)乐段的结尾使用的终止式:(终止式有完全终止与不完全终止。)I—IV——V(7)—I(I为8度位置则是完全终止。)I—IV——V7—I(用完全复合终止式。)413但乐段的终止在歌曲与圣诗中常用转属调终止,(在大型的乐曲中则几乎是必然的转入属调,使第二乐段以属调呈现。)转属调乃II7—V(即重属和弦接属和弦),用在乐段结尾,几乎是不变的使用。在II7—V的前头,常常使用一个共同和弦:VI=II是:VI(属调的II)—II7—V或用:—II7—V(不完全复合终止式)或用:I—II7—V(另一种不完全复合终止式)或用:IV——II7—V(完全复合终止式)以上是古典音乐,包括传统的诗歌的和弦配置。其后加以使用副三和弦:上主和弦(II)、下中音和弦(VI)、中音和弦(III)。最先使用的是II6,用II6代替IV,这II6用来代替IV,早在古典音乐中就已使用了。但而后,就用了II,,II7,放在IV的位置上。I—II6(或II,,II7)—V—I副三和弦使用的次多的乃是下中音和弦(VI),VI代I,让它跟在I的后方,或是取代I。但这个VI不要转位,就是使用本位,使低音是和弦的根音,才有VI的特色。I—VI—IV—V(7)—IVI跟在I后方固然很好,若跟在V(7)的后方,不是用在假终止,在旋律上也是很好的处理。III(中音和弦)是使用较少的,它又像I,又像V,放在:主属之间的使用也佳。宋大叔所授的和弦使用,再后方是介绍了近系调。近系调的使用加在和弦中,旋律就不再局限在一个调中。II7—V到属调I7—IV到下属调III7—VI到关系小调VI7—II到下属调的关系小调VII7—III到属调的关系小调这个近系调的属(7)和弦,装饰了它的主和弦,而产生了新颖的音响。用VI(下中和弦)吗?在其前方加个III7,则414III7—VI—II7—V在II的前方加上个VI7:I—VI7—II—V7—I在IV前加个I7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的创作,用到近系调的和弦配置就少了。另外,加上变化和弦的使用,也是很好的,但在此不再赘述。在流行音乐中也会用到小7和弦(m7)、大7和弦(maj7),但在圣乐上少有使用。至于小调,仍然是用主、下属、属(7)和弦构成和弦的骨干。I—IV—V(7)(V)(自然小音阶)—I当然也可I—IV—I,或I—V(7)(V7)—I它的乐句,若做成不完全终止,则:I—IV—V(7)(V7)—I或做成半终止:I—IV—I—V7(V7)做成完全复合终止式:I—IV——V7(V7)—I(除去其中的IV或则成为不完全复合终止式)在小调中很少使用副三和弦,用的比较多的乃是上主音和弦()的第一转位(而后也可用。)用它来代替IV。虽说小调也有5个近系调,但其中(几乎是)惟一所用的乃是进入关系大调。进入(转入)关系大调,用下属和弦(IV)连接关系大调的属(7)和弦就是很好的连接,可以很自然的进入关系大调。I—IV(就是关系大调的II)—大调的属(7)和弦再接关系大调的主和弦就转入关系大调了。或是直接用小调的主和弦(I)(等于关系大调的VI)接入关系大调的IV,再接属(7)(V7)接I,也是挺好的转入关系大调。在键盘和声的结束之前,宋大叔对作曲及即兴演奏的学子们重申:你所弹奏的旋律是根据在和弦的配置上。古典音乐是先架构了和弦,然后在和弦上理性的415写出旋律来;到了浪漫派以后,乃至于到现在,表面看起来旋律像自由的,随着自己的意念向下进行,但岂不知旋律是架构在和弦上,有了好的和弦配置,旋律才能精彩的表现。以上的和弦配置是一些基本的观念,希望你能试验推敲一些新的配置,写出或弹出更精彩的乐曲。材料(指和弦)是一回事,正是我所教授的,但在键盘上的反应灵巧的、生动的、纯熟的、快速的弹奏却是另一回事,需要弹奏技巧的锻炼,弹奏的能力越高,变奏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弹奏的能力是不能或缺的,因此,必须要在弹奏上下功夫。第二部分:目前的中国圣乐近百年来中国的圣诗有急剧的改变,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因着西洋音乐的影响,几乎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宋大叔自幼信主,一生投身在圣乐的事奉中,直到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亲身经历了其中的过程,见到其中的演变,其中的冲突,直到今日教会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能相容的观念。约在1950年以前,华人教会一般所唱的都是传统的诗歌,所谓传统的诗歌,乃是指西洋传入的圣诗(Hymns)其中集圣诗大成的诗本叫《普天颂赞》,其中多为美、英翻译的诗歌,海内外华人的教会大多采用这样的圣诗。此诗集中也有为数不多的仿照着西洋圣诗的格式,选用中国旋律或创作出的中国五声音阶的圣诗。还有民国初年一些地方教会流传着一种称为灵歌的,特别是河南、山东甚至东北各地,这些歌是不按谱的,由教会的属灵长者自由的吟唱,全教会齐声跟随歌唱。约在1960年间,台湾有一个“天韵歌声”的乐团,其中有吴文栋、叶薇心、祁少麟等,创作出一些新型的歌曲,这些歌曲中有“野地的花”、“风和爱”、“是爱”、“有一件礼物”……这些诗歌与传统的圣诗不同,他们如流行歌一样的通俗、上口、唱腔也非正统的声乐发声,但却不似传统诗歌那样平稳、肃穆,这些歌也有用五声音阶写成的,由于它近人,在教会中一下子流行起来。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广受喜爱。416有一群卫道之士——特别是信主多年的、大学音乐系的老师们及神学院的音乐教授们——因对流行音乐的排斥而强烈的抵制:“用这种音乐来赞美上帝?!真是亵渎神了。”这些圣乐的卫道者,有人因此离开本堂而转入其他教会,有的教会则规定大礼拜唱传统圣诗,而周六青年聚会则采取由“你们随便唱吧!”大概在90年底,在中国河南的乡下,出来一位土生土长的“小敏”的姐妹,仅有初中一年级的程度,完全不识谱,凭着感动就连歌词加歌谱唱出诗歌来,满带着乡土的色彩,由河南乡下传出来,内陆的弟兄姐妹都能朗朗上口,一下子几乎广为全国教会接受。就音乐上看,实在上不了台面,无论是定调、节奏,连最基本的记谱都可说是错误百出。尽管如此,她的歌却满带着灵里的激励与感动,如“主啊,我赞美你”、“我要唱那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中国的早晨五点钟”、“最知心的朋友”……累积为迦南诗歌,有1000多首呢,响遍了整个的中国。小敏的诗歌被多人接受后,批评也来了,有不少的批评是指她的歌(词)在真理上有瑕疵,用好大篇幅,论她的歌(词)在真道上有问题。小敏的歌,虽为众多教会接受,也有福音团体的推广,但被接受了一阵子,这些年来却在逐渐的没落。20世纪末,在美国西海岸洛杉矶东边的华人教会,成立了一个叫“赞美之泉”的诗班,为首的是游智婷、洪启元等人,他们写诗歌,也建立成为圣乐布道团,他们的歌新颖、活泼,充满活力,是新的样式。如“让赞美飞扬”、“耶和华祝福满满”、“除你以外”、“这一生最美的祝福”……他们在台上边唱边跳,甚至一男一女对跳扭扭舞,他们的乐队,是不折不扣的美国流行音乐编组的乐队,架子鼓、贝斯吉他、(双层)键盘,主要的乐器是吉他,他们也用midi编曲,他们也前往台湾、香港,乃至中国大陆,他们像一阵狂风似的,吹进华人教会。与他同时的,在美国有“我心旋律”、“小羊诗歌”……成立了些大大小小的乐团,而后在台湾、香港,乃至中国大陆也有许多年轻的作曲者,写了这类型的诗歌。我们称它为“诗歌”,除了歌词涉及信仰外,在旋律上、节奏上与音乐风格上与流行音乐没什么区别。特别在温州地区,夹着庞大财力,扩大的乐队,特别是鼓与低音贝斯,震耳欲聋,完全效仿西洋重金属乐团。教会的歌唱赞美也跟着变了,传统的歌本搁置在椅背上,不再使用,取而代417之的是投影机打出来的歌词;诗班分声部的合唱式微了,几个人合组的颂唱(praiseteam)取而代之,领唱群每人一支话筒,唱一个旋律的单音,全体会众跟着,口半开半闭,喉咙管仅发出点细微的声音。原因很简单,这些新歌多不会唱,又无歌谱,跟着字幕唱唱,会众一个礼拜就只唱那么一次,下个礼拜又是别的新歌,领受不到诗歌的振奋、优美、灵里的感动,回家就与歌唱赞美脱节了。这些年轻的作曲人,随兴的写出他们所常唱的旋律,这些旋律都是他们受了流行歌曲的熏陶而产生出来的,配上吉他所赋予的和弦,加上他们对属灵的领受,就成了新型的诗歌。由于他们大多在音乐的理论上有限,只能写个单音的旋律,即使他们的编曲,也只是加上一点声部的和声音,他们使圣诗变得肤浅,不再有经典圣诗的的丰富的和声、雄伟的曲式结构、心灵振奋的共鸣。这些新型的诗歌,像种在浅土中的“小白菜”幼稚可爱,但扎根太浅,成不了古典圣诗的像大树那样的高耸繁茂的伟大作品。有些新型的诗歌,在歌词上也有独特的灵意表达,被某些“卫道之士”批评违反了真理。例如:有一首歌的歌词:每一次我祷告,我摇动主的手——有一位名嘴讲道人听到了,立即在讲道中质问:“你以为主睡着了?听不到你的祷告?主听不见你祷告还需要你摇醒他?”由于他是著名的人,说出来的话有分量,这一质问变成这首歌在真理上发生了偏差。其实这样的批评太过武断!你看过孩子对长者的“央求”吗?这“摇动主的手”怎么不可视为对主的“央求”?挺好的,挺传神的,哪有真理上的偏差?新歌来了,连乡土风格的小敏的歌,也被大幅的文章批评违反真道,加以抵制。几年前在香港举行的全球华人大会上,台上有一规格庞大的乐队,鼓声满天的响,贝斯吉他发出超低的震撼,一群卫道之士上台去制止,“这是属灵的赞美吗?这是属魂(肉体)的,是属血气的,若是这种音乐也属灵,我们披麻蒙灰认罪悔改,否则制止这样的音乐”。在中国这些新型的歌与新型的乐队,如火如荼传开,在年青人中,在高知识分子的青年中,不论是家庭教会或大教会(三自教会),然后蔓延到乡镇都市,有些教会完全抵制,保持唱传统的诗歌,但火热的教会却逐渐加入新歌。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这是个潮流,是我们否定也否定不了、阻挡也阻挡不住的。批评、抵制是一回事,潮流如波浪的不可挡,中国的圣乐就是随着流行音乐这么发展下来了,那些年青的作曲人,就是藉着这样的风格,写出他们的圣乐。418我无法同意某些知名牧师强调推崇圣乐,提出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他说复调音乐严谨到连一个音都不能改。虽然他也写了几首诗歌,但他不是作曲家,也不是音乐理论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