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2《泾溪》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具惊,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阴沟里翻船!3安全生产基本思想构建本质安全思想体系设计特种设备时考虑的安全问题特种设备的常规安全管理目录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管理TRIZ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工作现场可视化安全管理法4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具备那些能力?1、运作特种设备的能力2、初步判定特种设备是否处在安全状态的能力3、判断是否存在违章的能力4、策划安全隐患排查的能力5、规划布置安全作业现场的能力5安全生产基本思想构建6正确的思想基础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要构架正确的思想基础,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必须要明确:1、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至高无上任何工作成绩都不能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来换取。对于个人来说生命安全是根;对于单位来说生命安全是天;对于社会来说生命安全是本。72、事故是安全风险的产物“事故是安全风险的产物”是客观事实,是人们在长期在事故规律分析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无风险既无事故,有风险而不做控制必然会发生事故。只有从全面地认识系统存在的风险出发,系统、科学地将风险控制好,才有可能实现防止事故,保障安全的目标。83、安全是相对的安全的相对性是安全的社会属性。安全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就其自然属性对微观和具体技术对象而言,安全存在着绝对的特征。但从安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相对性又普遍存在,它会透过社会和人文关系不时地表现出来。9我们从自然属性来理解安全技术标准绝对性的同时,必须学会从社会属性来理解安全的相对性,学会理解人为因素对安全状态和条件的动态影响。凡是人参与的活动,就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安全。相反,技术上做不到的本质安全,又可以通过人的良好行为得以实现。过去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强调通过法律、标准、规范、技术等自然属性,而忽略了其社会属性,这也是我们各项安全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到基层的重要原因之一。104、危险是客观的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来自于技术与自然系统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危险因素的客观性决定了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必要性、持久性和长远性。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不要侥幸地奢望科学技术在安全上的至臻完美。危险的可辨识性和规律性也决定了对它的可预防性,这是我们有信心预防事故的思想基础。从危险的客观性上认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带来即时危险,才能够驾驭这些危险。115、安全人人必需安全是人类生产、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基础,也是生命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安全作为保障和基础。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任何一个温饱线以上的人,一定会选择安全而放弃其它东西。由此足见人们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安全已经成为国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这种观点正是我们之所以相信安全工作最终能够在基层落实好的原动力!12本质安全思想体系13本质安全的理念本质安全理念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逐渐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主流安全理念。一般意义上的本质安全,是指相对于依靠人的管理实现的安全,工艺过程、机械设备、装置等生产条件的安全才是本质上的安全。14本质安全的内容涉及到对人和物在事故致因地位中的认识问题,涉及到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问题,涉及到谁应该对事故负责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本质安全主张通过技术措施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创造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用安全的生产工艺,机械设备、装置等,为操作者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企业必须承担主要的安全生产责任,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以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程度。15系统安全与产品安全1969年美国颁布了《系统安全大纲要求》,这就标志着系统安全的诞生。系统安全的理念就是本质安全理念的深入。强调系统“内在的”安全,而不是“附加上去的”安全。相应地,要求系统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承担主要的系统安全责任。于是,厂家必须对其生产的产品安全性负责的“产品责任理念”就出现了。相继许多工业化国家出台了“产品责任法”,强制厂家必须对其所生产的产品安全性负责,保障用户在使用该产品过程中的安全。16产品责任理念继而扩展到了生产设备制造领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设备也是产品,作为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源,保证操作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根据这种理念,防止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责任在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而不是使用它的操作者。17近年来,国际社会又在“产品责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品责任预防理念”,并且体现在了一些国际安全技术标准中。根据这个理念,产品的设计者必须根据“采用当代技术”的原则,预测产品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并通过设计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如此,预防事故的主要责任就落在了产品的设计者肩上。18本质安全理念系统安全理念产品安全责任理念产品责任预防理念现代安全理念发展历程19本质安全设计本质安全设计是体现本质安全的一种技术理念,是危险源控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选择安全的材料、机械设备,工艺路线,在源头上消除或者控制危险源。而不是依赖“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或管理措施去控制它们。201974年由英国的克莱兹(TrevorKlez)第一次提出了过程本质安全的理念。原因:在英国Flixborough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事故是由从高温高压工艺中泄露出数吨的环乙胺造成的,经过事故分析,帝国化学公司的安全专家克莱兹提出,消除这类事故的最佳方法不是开发更加可靠的安全装置或设备,而是通过“消除危险或者降低危险程度的方式”来取代这些安全装置或设备,从而降低事故的严重性。1985年克莱兹把工艺过程的本质安全归纳为:消除、最小化、替代、缓和及简化5项技术原则。21本质安全的基本原理1、最小化原理采用措施消除或者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越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小;危险物质的数量越少,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越小。2、替代原理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加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223、稀释原理必须使用含危险物质时,采用危险、有害物质的最小的危险形态或创造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4、简化原理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23过程工业生产装置本质安全设计的重要原则:1、避免多米诺效应原则;2、使得不正确的安装不能运行原则;3、使状态清楚原则;---操作者能清楚的了解装置的状态;4、容错原则;---容忍操作失误,安全不良和设备故障;5、容易控制;---采用少量的仪器仪表和简单的控制系统;6、软件简单,便于使用和理解原则。24国际标准ISO12100《机械类安全设计基本原则》中就贯穿了“人操作失误时机器不动”等本质安全要求。考虑到人的“不可靠”特点,“合理地考虑错误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设计机械设备时必须考虑设备出现故障时操作着的反应行为、操作走捷径、怕麻烦等造成的危险。根据这个国际标准,机械本体的设计思路是:1、采取措施消除和消减危险源;2、尽量减小人体进入危险区域的可能性。25标准规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包含以下内容:1、消除锐利端部、角和凸起物;2、机械的形状、尺寸、驱动力等保证操作着身体的一部分不被挤压、碰撞;3、足够的机械强度;4、采用无害材料、防爆型本质安全电器等本质安全技术;5、良好的人机学设计减轻操作者的负担,防止误操作;6、防止控制系统故障产生的危险;7、禁止人体或者人体的一部分进入危险区。26残余危险经过本质安全设计后虽然大部分危险源被消除或者控制,危险性降低了,但仍存在有从技术上消除不掉的危险性,这就是所谓的“残余危险”。于是有人建议用“本质较安全”来取代“本质安全”,以免产生误解。正是由于“残余危险”的存在和不可消除性,当“残余危险”高过可承受风险水平“”时,仍需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来进一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这也就进入了工作现场安全管理的范畴。27根据安全防护发生作用的原理,安全防护分为“被动防护”和“主动防护”。被动防护就是没有传感元件和动作部件而被动地限制、减缓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的物理屏蔽。如机械装置的防护罩等。主动防护是一些检测异常状态并使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报警、连锁装置,或是系统处于低能量状态的装置,如紧急停车系统等。主动防护可以用于防止事故发生,也可以用于减轻事故后果。28厂内外应急相应结构防护机械防护安全仪表系统监测报警系统基本过程控制系统工艺本质安全设计工业防护层次29危险安全责任区划分本质安全设计被动安全防护主动安全防护告知残余危险技术措施30危险安全责任区划分本质安全设计被动安全防护主动安全防护告知残余危险残余危险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识别和认知残余危险建立制度、规章、规程、标准追加安全防护措施检查,维护保持安全功能的有效性教育、培训,强化个体安全能力31危险安全责任区划分本质安全设计被动安全防护主动安全防护告知残余危险残余危险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识别和认知残余危险建立制度、规章、规程、标准追加安全防护措施检查,维护保持安全功能的有效性教育、培训,强化个体安全能力操作者尊章、守规、严于律己危险性32危险安全责任区划分本质安全设计被动安全防护主动安全防护告知残余危险残余危险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识别和认知残余危险建立制度、规章、规程、标准追加安全防护措施检查,维护保持安全功能的有效性教育、培训,强化个体安全能力操作者尊章、守规、严于律己隐蔽危险怎么解决?33CONTENTSPAGE设计特种设备时考虑的安全问题34特种设备在规定的整个使用期内,不得发生由于设备自身缺陷而引起的、目前已为人们认识的各类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和对健康造成损害的职业病,避免给操作者带来不必要的体力消耗、精神紧张和疲劳。一、特种安全基本要求35无论是设备预定功能的设计还是安全防护的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1)选用适当的设计结构,尽可能避免危险或减小风险;2)通过减少对操作者涉入危险区的需要,限制使用者面临危险。36二、具体措施1.有足够的抗破坏能力、良好的可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1)合理的机械结构型式机械设备的结构型式一定要与其执行的预定功能相适宜,不能因结构设计不合理而造成机械正常运行时出现障碍、卡塞或者松脱;不能因元件或软件的暇疵而引起微机数据的丢失或死机;不能有任何能够预计到的不合理的事件发生。372)足够的抗破坏能力设备的各受力零部件及其连接,应满足完成预定最大载荷的足够强度、刚度和构件稳定性,在正常作业期间,不应发生由于交变应力引起的断裂或疲劳破坏、过度变形或者垮塌。3)对使用环境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设备必须对其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振动、负载、腐蚀、静电、电磁场等)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抗腐蚀,耐老化磨损,不致由于电气元件老化产生绝缘破坏。4)有足够的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机器或其零部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期限内,执行规定功能而不出现故障的能力。382、可靠有效的安全防护只要存在危险,即使操作者受过良好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有完善的规程,也不能完全避免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的风险。必须有可靠的物质屏障,即在机械上配置一种或多种专门用于保护人的安全的防护装置、安全装置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当设备或操作的某些环节出现问题时,靠机械自身的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393、履行安全人机学的要求操控装置、人的作业空间、位置以及作业环境,应满足人体结构特性、机能特性、生理和心理条件。保证人能安全、准确、高效、舒适地工作,减少差错。4、维修的安全性1)设备的可维修性设备出现故障后,在规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程序或手段实施维修,可以保持或恢复其执行预定功能状态。402)维修作业的安全在按规定程序实施维修时,应能保证人员的安全。为了避免或减少维修伤害事故,应从检查和维修角度,在结构设计上考虑内部零件的可接近性;必要时,应随设备提供专用检查、维修工具;在较笨重的零部件上,还应考虑方便吊装的设计。41特种设备的常规安全管理42安全生产本质上就是人、机、物料和环境四方面的和谐运作。从作业的角度看,这四个方面就对应着:操作人员、特种设备、工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