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58-59页。[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简便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运算的认识和灵活运算的能力。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益的。同时,学生所积累的计算经验也将对以后继续学习小数、分数等内容的计算提供方法上的支撑。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小数同样适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分配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地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教学过程]一、以基本训练为素材,回忆知识点。1、谈话揭题今天复习什么内容?(运算律)什么是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一些规律)2、出示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各运算律。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45+26=2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23×56=56○□,运用了(乘法交换律)。122+(78+45)=(□+□)+4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7×25×4=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45×67+45×33=(□+□)○4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回忆各运算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提问:我们在四年级一共学习了这五个运算律。你学哪个运算律时觉得最轻松,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运算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算律的字母表示式。【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填空回忆学过的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过的这些运算律之间的关系。】二、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1、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了解学生运算律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点,估计学生的薄弱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二是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分。)2、举例比较,启发思考。(1)出示题组:25×(40×4)25×(40+4)(2)谈话: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这两题时容易出错。你猜猜那些做错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不同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比较。第一题运用乘法结合律,而第二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3、基本训练。当个小法官: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①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这样很简便。()②101×46-46=100×46。()③134×8=125+9×8。()④25×(40×4)=25×40+25×4。()⑤350÷50×7=350÷(50×7)。()⑥125×7+3×125=125×(7+3)。()三、在整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间的联系。1、如果将这五个运算律的知识来理一理,分分类?你会怎么处理呢?(先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再汇报)如果学生提出将加法和乘法的分别归为一类,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纵向分分类。在“乘法分配律”时,启发:乘法分配的表达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觉得分在哪一类合适呢?有不同的意见吗?2、刚才从运算方法上分成了两类,你能横向再看看、再理理吗?引导学生再从规律特点上继续思考。(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最终整理图观察数、符号、式子的特点,理解相关运算律的特点。3、通过刚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还会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理解,更加增强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四、综合训练。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要求所用数字要尽量便于简便计算。)(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可以课件预设以下题型。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3)通过训练,你有什么新收获吗?(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关的解题经验。)【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五、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计意图:这样的结束语,学生既可以讲课本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讲学习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不仅可以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知识链接]介绍在13世纪,欧洲人采用“双倍法”计算乘法。如计算46×13的过程是:46×2=9246×4=92×2=18446×8=184×2=368368+184+46=598如果把这样的计算方法和我们今天的计算方法比一比,你觉得怎么样?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