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一课时课堂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解题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简介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八月,被捕入狱。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背景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试读听读遂寝藻荇柏字音强化zǎoxìngbǎisuìqǐn节奏梳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自主释词译句⑤①②③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照进高兴、愉快的样子想到到于是睡,睡觉共同,一起院子里翻译: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叉错杂原来是清闲的人只是罢了形容水清澈透明翻译: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句验收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想到一、重点词语:①.解衣欲睡:②.月色入户:③.念无与为乐者:④.亦未寝:⑤.相与步与中庭:准备门睡觉一起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古今异义词:古义:想到今义:想念古义:只是今义:无词用法古义:院里今义:但是古义:清闲的人古义:与事无关的人三、一词多义:与: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指欣赏和省略句“两岸连山”之前省略了主语“余”。例句:解衣欲睡四:特殊句式:三峡(余)欢迎指导文人墨客们常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二课时课堂目标•1、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意境。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3、感悟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整体感知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庭院中散步三、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清澈透明、优美四、夜游期间,作者的心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例如: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合作交流•怎样理解苏轼夜游时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方向:•1、结合背景,抓关键词“闲人”•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很“闲”?小结•本文写景、叙事、抒情都是为了写人,苏轼的一生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从中可见他的乐观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B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B拓展延伸•除了苏轼之外,古往今来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面对困境时,也能够从容应对,你能列举一两个吗?•人生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也会遇到烦恼,学了此文,对你有何启示,面对困境,今后你会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做呢?请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实的感悟吧。课堂积累•梅花,学会面对困境,不与百花争艳,甘愿受风吹雨打,选择在寒冬腊月里开放,所以才会有雪中的一袭香;松树,学会面对困境,自幼生活在岩石之中,得不到大地的关怀,但它凭借自身汲取养分,最终伟岸参天。课堂小结•苏轼学会面对困境,寄情于山水之中,最终能享受大自然无情的乐趣。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热情相拥,但人性中乐观豁达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当我们遭遇困境,身处低谷时,请记住《记承天诗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布置作业•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谢谢指导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