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后殖民主义(1)来源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话语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理论。(2)19世纪后半叶即已萌芽,20世纪70年代兴起。(3)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理论。(4)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5)其后的主要理论家有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近年来,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汇入了后殖民主义批评思潮中。0306、后殖民主义的当代意义:(1)其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2)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和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3)该理论打破了“二元对峙”的局面,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多元并存的态度,有利于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4)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展过程,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作为判断另一种文化的尺度。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必然轨迹,没有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民族形态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只存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补。0307、爱德华•赛义德论“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1)在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中看到宗主国与边缘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二元对立,强权政治虚构出一种“东方神话”,以显示其文化的优越感,这就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2)他强调一种文化总是趋于对另一种文化加以改头换面的虚饰而不是真实的接纳这种文化,总是为了接受者的利益而接受被篡改过的内容。作为东方主义者的西方知识分子利用文化研究参与着种族歧视和文化霸权、精神垄断。(3)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学者个体应保持个性,不为西方意识形态所牵制。尤其是第三世界学者只有通过个体经验才能有效地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4)强调文化多元主义,使知识分子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误区中“超前性”地走出来,真正进入多元并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之中。0308、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什么?(1)文本的存在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文本存在于世界中而具有世界性。(2)文本是一种生产,它不仅生产出无数的文本阐释,而且生产出新的意义网络。写作本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的文字,文本中心主义、文本排他主义的观点都忽略了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而这正是文本与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3)强调以批评家的文章为中心“位置”,并进而分析文本的介入时间和意识,文本的内在矛盾,文本的不可更改性,文本的偶然性,文本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4)将文学经验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政治和社会意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推行文化政治批评,并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性。0309、爱德华•赛义德的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第三条道路:(1)东方主义的概念身份宽泛而充满了误读,且西方对东方的曲解误读是常态的和根深蒂固的。(2)赛义德所谓消除误读的正读正是要超越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二元对立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模式,强调那种东西方对垒的传统观念应该让位于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三条道路。(3)赛义德强调文化多元主义,坚持东西方对话的超越性,努力消解霸权本身。0310、盖娅特丽•斯皮瓦克对殖民地权力话语的批判是什么?(1)斯皮瓦克在历史话语剖析、关心第三世界妇女命运与对帝国主义批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殖民化”的历史记忆与重新书写“身份”:①所谓“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经过岁月汰洗后的民族之“根”,是一个时代风吹雨打之后所形成的“前理解”,是一个社会走向未来的反思基点。②斯皮瓦克面对身为东方人、女性和第三世界成员的三重压力,深切的感受到鲜明的意识形态侵害,由此将自己定位为第三世界妇女的代言人,并以此角度重新书写历史。③斯皮瓦克认为处在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的殖民地对宗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上的依赖使其文化记忆深深打下臣属的烙印。她要重构真实的历史叙述,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种族中心主义加以批判,进而为臣属的文化重新命名。④重新书写文化“身份”:一是以解构主义的去中心方法解析宗主国文化对殖民地文化所造成的内在伤害,揭露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种种伪装现象,从而恢复历史记忆的真实性。二是从历史叙事入手,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揭露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历史的歪曲和虚构,使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归正。三是强调后殖民批评的人文话语,文学的人文话语是后殖民主义中最具有解构力量的话语,总是将最内在的矛盾以最触目惊心的方式揭示出来。四是强调后殖民批评中第三世界妇女的“发言”,这是斯皮瓦克最主要的研究领域。(3)第三世界妇女与文化批评:①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们不自觉地复制帝国主义式的主观臆断,将第三世界妇女重组成自恋型、虚构型的“他者”。②西方女权主义者将“历史”看作一种贬低理论的实证经验,因而对自身的历史视而不见,却以第一世界霸权式的知识实践指定“第三世界”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局限比学者个人意识的局限要严重得多。只有将历史和政治引入对女性问题的心理分析,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运作理论引入经济文本,才能回到对殖民主义心理分析的起点,才会发现新帝国主义的操作机制。③在男性权力话语中,第三世界妇女成为不在场的、无名的、不确定的空洞能指,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按第一世界的标准给予她们以政治和性别地位,相反,第三世界妇女文学经验中那种人的意识、主体性、发言权斗争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形成鲜明对照,并为第三世界文学自身的非殖民化过程提供内在的力量。④女权主义学者在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研究中,不仅要清楚“我如何去命名她们”这一主体性问题,而且更要清楚“她们如何命名?”这一主体间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弭东西方女性之间的理解距离,达到第三世界妇女重新“命名”的新历史阶段。0311、后殖民主义理论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赛义德将福柯的“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结合起来,强调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结构。0312、赛义德认为“文化”和“帝国主义”是当今文化政治批评的热门概念,东西方文化冲突是一种文化互渗和对话的理解过程。0313、斯皮瓦克在历史话语剖析、关心第三世界妇女命运与对帝国主义批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0314、赛义德《东方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里》、《移置作用与妇女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