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夏邑实验中学丁素芝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与眼镜》。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基础上,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眼睛看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体验和领悟眼睛的成像原理,领会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二、教学方法本课教法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发展是主线,会学是目的”原则,采用了讨论法、观察法、讲授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结合,通过学生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2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设计用多媒体图片导入新课。图片上出示一幅美丽的眼睛图,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眼睛是心里的窗户,关于眼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跟眼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他问题给以鼓励。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开始自主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领悟教材内容。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2、新课教学(1)、人眼看物原理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小组讨论交流: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的作用及人眼视物原理。同照相机比较相似之处,理解人眼看物类似于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2)、正常眼的调节:明白人眼看物的原理后,提出一个问题:照相机能让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像在胶片上是通过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都成像在视网膜上,但是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无法调节,这不是与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矛盾呢?引发学生思考,并从课本找到相关知识解决这一疑问,组内进行交流。并分组展示。然后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与眼睛看见远近不同物体的光路图,让学生明白:原来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改变焦距的。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个难点的理解。(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第一步:学生活动:请近视眼的学生说出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感受。第二步:课件展示:近视眼的成因。第三步:小组讨论交流:根据成因并结合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近视眼应该戴什么透镜加以矫正。这一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讨论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步:课件展示:近视眼矫正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印象。(4)针对现在近视眼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生的重视,我特制定了以下环节:学生讨论:不良用眼习惯和如何科学用眼,然后把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综合,利用课件展示出来。(5)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第一步:学生活动:说出老爷爷看报的情景。第二步:课件展示:远视眼的成因。第三步:小组讨论交流:根据成因并结合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远视眼怎么矫正。这里同样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第四步:课件展示:远视眼矫正的光路图。【设计说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我采用了先让学生活动通过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物理来自于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得中去,领悟问题解决的途径,体味知识获得的过程,再利用课件展示加3深学生对这两个重难点的理解。(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简明扼要地将本节主要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重点知识的记忆。)(四)检测与反馈巩固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弥补教学中出现的疏漏,达到“先学后练,当堂达标”的目的。附: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突出重点眼睛和眼镜1.眼睛结构:晶状体、角膜、视网膜人眼视物原理: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2.视力矫正(1)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凹透镜。(2)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凸透镜。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2、练习体现层次性,知识技能得到落实和发展。3、向45分钟要质量,当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