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2(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3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4、两大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地主阶级革命派——龚魏的主张:龚自珍与魏源2、农民阶级的理想国——太平天国(1)太平天国的兴起: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封王、定都天京(2)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A、《天朝田亩制度》:定都天京后,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阶级千百年来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并提出分配土地方案,同时制定其他的社会改革方案,标志着农民阶级对土地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当然也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的方案是平均主义的思想,而且最终未在太平天国推行。B、《资政新篇》:1859年,由干王洪仁玕主持制定颁布《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时期带有资本主义的方案,提出一系列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内容和措施,但由于脱离太平天国的现实,并未真正的实行。(3)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的失败:天京事变与石达开的离开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4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b、是中国救世农民阶级运动的最高峰c、冲击力孔子和儒家经典政治的权威d、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e、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战争中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农民运动。3、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两个事件引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2)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左宗棠、刘坤(3)洋务运动:A、兴办近代企业、兴办军用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南京金陵机器、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崇厚)、湖北枪炮厂(张之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B、建立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越洋水师;C、创办西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唐绍。唐国安)(4)作用及失败原因:A、引进来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改变了一些观念、在一些领域开了风气之先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失败原因:封建性、腐朽性、依赖性4、资产阶级上层——维新变法(1)兴起5(2)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3)活动:公车上书、著书立说、《时务报》、《国闻报》1898年6月11日想有所作为的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9月21日被镇压失败,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律令,经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4)意义和失败原因:A、意义:a、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上层的爱国救亡运动b、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c、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B、失败原因:a、守旧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构成维新派很难逾越的障碍b、不敢正视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害怕群众、没有群众基础第二讲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背景:(1)中国社会双重危机(民族危机和自身的社会危机)的出现(2)清末“新政”的破绽(3)中国资产阶级不断觉醒和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6构成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2、孙中山的早期思想及活动:1894年11月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由一个改良主义者成为一个革命主义者。“断发改装”3、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纲领:(1)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活动:政党的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A、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邹容《革命军》C、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组织活动:A、中兴会(湖南)黄兴B、光复会(浙江)陶成章、章太炎C、科学补习所(湖北)D、日知会E、岳王会(安徽)(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05年8月25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同盟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上把十六字阐述为“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3)与改良派的论战:①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胜利:武昌起义A、背景:同盟会成立后,1906年由孙中山主持7制定了革命方略,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斗争的基础,从1906年到1911年,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几十次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1910年4月广州起义的失败,让很多革命党人心灰意冷,对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共和国的通道产生怀疑。在此形势下,孙中山亲自组织领导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壮举构成了武昌起义的第一个背景。保路运动构成了第二个背景,保路运动的中心在四川。B、武昌起义组织:湖北文学社、共进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很快控制武昌、湖南、湖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十几个省纷纷独立,独立各省选派代表在南京参加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是年为民国一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府,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临时约法》,1919年12月3日临时参议员制定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典范,带有革命性质、民主性但同时它也有局限性。其局限性是因人设法。C、其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2、辛亥革命的失败:(1)历史过程:A、袁氏窃国B、刺宋案真相大白C、护国运动(2)失败原因:8A、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构成了革命派难以逾越的障碍B、主观上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所致C、具体:没有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群众,革命派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且服从革命党人的军队。第三讲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A、革命派——武器的批判B、进步知识分子——批判的武器(2)主要内容: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迁往北京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D、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评价:作用:积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进步的革命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扫清了道路,扮演了清道夫的角色。2、五四运动:9(1)背景:双重危机:严重的民族危机、及严重的社会危机,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外交会上的彻底失败(3)五四运动斗争的目标:【1】罢免三个卖国贼【2】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无妥协的爱国运动,彻底性是它的重要特点。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后来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培养。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传入: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后长时间并没有影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才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五四运动开始传播。1899年《万国公报》1902、1903,梁启超、朱执信(2)传播:1、代表人物:(1)新文化运动精英——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陈独秀;(2)五四运动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3)新军革命党人:董必武、吴玉章、谢觉哉2、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论战:A、实用主义(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杜威(工具主义)—胡适10B、基尔特社会主义——罗素C、无政府主义——黄凌霜、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党成立的条件:(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4)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帮助为党的成立提供了外部条件2、党成立的经过:(1)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东毛西蔡相约建党1920年8月陈独秀(书记)、李汉俊、李达,上海共产党;1920年10月李大钊(书记)、张国焘北京;谭平山、谭植棠,广州;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东京巴黎。(2)党的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31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游船上举行,政府代表12名。大会决定党名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党的纲领,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成立中央局,推举陈独秀为中央书记。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1)特点:有一个好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阶级基础(2)意义:a、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11b、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科学指导思想c、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三、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明确了斗争目标。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与工人运动的初步发展。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香港海员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2、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新三民主义是其政策。第一次合作促进了革命发展。最终由于国民党新老反动派的背叛而结束。3、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1)黄埔军校的建立,24年5月至27年3月“黄埔时期”。直系军阀吴佩孚,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保定一带30万人;由直系分出来的孙传芳,盘踞江苏、浙江、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