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建设方案目录一、专业背景与基础·················1二、课程建设····················2三、实施措施····················3四、建设资金预算··················9五、改革举措····················9六、保障措施····················11七、预期成效····················13..护理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与功能、服务模式、护理专业人员素质、能力及工作范畴等诸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促使护理服务向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促使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求。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治疗,复杂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护理、保健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量相应增加。这些都为发展中、高职护理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二)建设基础..二、课程建设(一)建设思路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服务吴忠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为核心,调整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建立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改革考评制度。(二)建设目标按照学院提出的把护理专业建设成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的发展规划,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护理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拓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把紧缺岗位方向做大,把专业岗位需求方向做精。全面实行院校对接,强化实践育人,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方式。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完善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使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通过积极建设,把护理专业打造成骨干专业,建设成国内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三、实施措施(一)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人才培养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深度推进校企对接。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深化合作育人。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修订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监督评价体系,争取实现部分学生的“订单式”培养。3、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护理技能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4、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按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求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对宁夏地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两年内,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市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4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中、高职护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数量、调整结构,使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置更加合理。1、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1—2名,学科带头人5名。从学校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专业人员中选拔部分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及培训等途径,使之成为具有广阔护理视野,在护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护理专业发展方向,并对专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2、“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选拔10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有护理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等级医院进修访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改,主持市级科(教)研课题。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聘用制。为保证护理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从教学附属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临床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使专兼教师之比达到1:1,承担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和带教工作。(四)教学资源建设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实践教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全方位软件管理系统以及开放式管理模式。在现有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力争新增5家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1、开发教材。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鼓励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编、自编教材,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紧密结合护理实践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2、实践教学。加强“院校融合”必须充分体现在校内实训环境和设施改造的投入,使之更贴近医疗机构的真实环境。建设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护理实训基地面积,完善基础护理学、急救HPS智能化教学系统、心理咨询、临床护理(内、外、妇、儿)、基础医学等模拟实训室。(2)建立全方位软件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开发并运行包括教学软件(技能操作流程、技能影视录像)、管理软件(实训室全程运作记录、监测)在内的实训室一体化软件系统。(3)加强实训中心的制度建设和内涵管理。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全程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3、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基础上,新增3家实训基地。发挥实习基地的优势,为专业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习标准,专人负责,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五)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护理过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景式教学。1、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PBL等教学模式,借鉴情景式、剧本式等多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发教学课件。2、根据临床护理情境开展情景式教学。按照“展示病例→病例分析→找出健康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分析评价”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践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六)教学管理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在院、系(部)二级管理的模式下,科学划分教学系统的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二级系(部)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1、加强日常教学运行质量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以系(部)为主体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专业教师之间相互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2、加强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及评估要求,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建档管理,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运行过程文档、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学生成绩、专业特色等各种资料。3、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方面考察评价:一是学业成绩;二是“双证率”、就业率;三是第三方评价;四是跟踪毕业生前五年的发展状况。(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承担研究课题,定期组织专业学术讲座,同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1、鼓励教师承担更多省、市、校级课题项目,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骨干教师共承担2~3项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5篇。2、每年组织2~3次专业学术讲座。3、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八)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以护理实训中心为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相关校外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培训,为周边社区人群培训基本急救知识以及提供专题讲座。..1、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2、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示范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3、为周边社区人群培训基本急救知识以及提供生活服务、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的专题讲座。四、建设资金预算为保障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的实现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主要用于设备购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善等方面,具体预算安排见护理专业建设资金预算。五、改革举措(一)关键问题1、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和落实;2、人才的系统培养体系需要努力建设;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加紧实施;4、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采取的主要办法1、校企合作(1)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积极借鉴吸收相关院校好的做法和经验,制定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为开展好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2)与2—3家用人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关系,全面开展合作育人、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并深入实施。(3)结合市场用人需求,针对个性化岗位要求,主动与企业对接,扩大合作育人的范围,使合作育人的覆盖面逐年提高。2、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围绕核心目标,达成全面共识。紧紧围绕“提升护理专业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能力”这个核心,制定护理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领会实质精神,广泛宣传学习,做到人人知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成一致。(2)根据护理专业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各项工作详细的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必须体现专业建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