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见课型举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初开设的学校来说,实施起来常常感到十分棘手。虽说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十分有限,但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还是觉得有一些规律可循。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是指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对课题展开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等环节,就其课型来说,主题探究活动就有这样几种基本的课型,大致可归纳为确定主题课(也可称启动课)、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课、成果展示课。这四种基本课型就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来划分的。作为指导教师,这四种课型如何操作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一一举例加以说明。一、确定主题课——兴趣导引学会提问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主题探究活动内容最基本的动力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主题探究活动最首要的环节便是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而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是能否有效开展活动的关键。有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奇、巧的问题,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天花乱坠,不知所云。这些问题中有些根本就不值得去探究,有些则无法去实践探究,也就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这种凭空想出的问题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以有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筛远和归纳,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题。确定主题课既可以从如何提问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后引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提问,还可以启发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问、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等。如数学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有关于学生每个家庭一周用塑料袋的调查及统计,有关于一个学校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用塑料袋的估算以及塑料袋污染土地的推算等,就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将这个主题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再如随着三峡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潮音洞以“四奇”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因此,古潮音洞不仅是宜都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也为推动宜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宜都人,孩子们喜爱古潮音洞,同时也对它的“四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古潮音洞探奇》就成了又一个活动主题。又如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收集资料、了解历史、珍爱和平成了教育的最好契机,也因此引导学生提出了《走进光荣院》的活动主题。二、方法指导课——主体能动促其探究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指导教师要对各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加以有效指导,即方法论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方法时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而不是接受性学习方式,即尽量不要采用“告知”的方式,将方法直接告诉给学生。例如在指导统计的基本方法时过程可以这样:主题是《快乐零花钱》,首先将学生自己手中的零花钱数清楚装在信封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总数。小组数据出来后,再征询学生的意见采用两种方式统计全班的总数,一个数学最好的学生在黑板前口算,一个计算机最好的学生在计算机上用计算器计算,然后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此为一个层次。二是在统计零花钱的用处时,可以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片,然后指导学生将用处进行简单分类,分成A学习用具B玩具C零食D电脑游戏E其他,然后由学生选取代码写在纸条上,再分小组统计出各类人数,最后指名在计算机上统计出全班各类的人数。三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需要统计全校同学的零花钱情况又该如何来做?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请班主任在校园网上填写。当教师提出校园网的投票窗建设有困难怎么办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请计算机教师帮忙等。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统计方法和基本步骤。而这一切并不是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关于访问可以这样做:教师设问“如果要采访一位家长,事先要做哪些准备?”学生讨论出:选准采访对象、想好问题、有礼貌等。然后教师指一名学生现场采访。整个过程也一目了然。最后师生就整个采访过程进行评述,总结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以便实地采访时扬长避短。从以上两个环节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对方法论的指导就应该这样,那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给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自主地解决问题。三、中期反馈课——交流研讨深度体验但凡综合实践活动,以为就是出去调查、访问、参观等等,所以有的教师一上活动课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采访、调查、实验、摄影、摄像都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是一窝峰地出去,然后是两手空空的回来,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事前没有和学生坐下来认真筹划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以及每一步的方法、要注意的细节和要灵活调整的地方,所以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或者事先活动设计很好,而实践起来是另一码事,碰到困难就退缩,致使活动程序搁浅,活动过程和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这样一些局面,中期反馈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那么,中期反馈课如何进行呢?中期反馈课一般要根据学生实践活动的情况而定。如果发现活动遇到的阻力较大,且困难和问题带有普遍性,那么就应该及时上好中期反馈课。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谈困难,也可谈成功的经验,还可谈活动的体会。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如在《走进白色污染》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的目的,使学生不致于走过场,在每一阶段实践后,教师都进行阶段性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值得推广的经验,并让各小组提出自己在本阶段遇到的困难,引导全班同学寻求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记得一次汇报课上,有三个组都提出了组员之间不配合、闹矛盾的情况,教师让三个组都把问题提出来,把自己处理的方法讲出来,这样再引导大家有针对性的讨论解决办法。其中马赫组里有一个调皮鬼易子汉,自己不参加活动还捣乱,他们于是把他晾在一边,什么活动也不让他参加,两个周以后他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又巴巴地要参加组内活动。这样的自我教育方式还真不错,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江书玮组内成员之间经常扯皮拉筋,从他们的汇报和争议中我发现是组长组织能力问题,于是及时更换了组长。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及时的阶段性反馈与评价,有时也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有一次的交流讨论竟使得三个小组一拍即合,合并在一起了,因为他们有很多活动内容和方式都相同,另外还有两个小组也合并了,原因也差不多。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对前一段活动情况的总结和回顾,下一阶段活动的布置与安排,这就为活动的实效提供了保障,使整个活动过程实现了深度实践、深度体验。四、成果展示课——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实比较特殊,主题探究活动从选题到最后成果交流展示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每个周期需要2至3个月的实际活动,没有实际活动作支撑,成果则会来得突然、虚假。因此成果展示课应是真实的情景再现,切不可事先进行演练,而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的指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仅仅就是拿拿、递递话筒,否则就是袖手旁观。这种“做课”是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价值的,这种“作秀”的后果会导致导向上的偏差。成果展示课应是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中最精彩的环节,如果教师组织得好,学生研讨氛围浓,整个课堂应是十分活跃,十分精彩的。它可以是汇报与展示,可以有质疑与解惑,可以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下一轮主题活动的延伸。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申辩,学会表达,学会分辨,学会包容,学会信任等等,是信息量最大、形式最丰富、课堂生成性最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全面锻炼的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如果亲身经历了选题——制定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反思、调整计划——再活动再实践——整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全过程,成果的表达形式就应该由学生自主选择,也能够很容易选取到最适合本组展示的最佳形式。那么其形式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最后展示的形式有雷同的现象或不丰富的现象,那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所理解的汇报展示课,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应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与交流,真诚的沟通与切磋,有时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应该叙述出来共同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总之应该是一种非常真实、非常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场面。可以看出,四种课型各有特点,其目的非常具有针对性,应该是主题探究活动中非常典型的四种课型。指导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四种课型的操作特点,才能实现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