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第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第二、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3)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知论者的著名代表有康德和休谟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否认矛盾的存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科学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2.阶级性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重大特征它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3.科学性高度的科学性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1.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概念的重大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2)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驳斥了不可知论。二、运动和静止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2.静止的含义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3.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关系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1)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3)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尺度。不了解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形而上学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否认绝对运动而只承认静止,就会导致不变论;而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也就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长、宽、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无限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的。三、规律2.规律的特点1)规律具有客观性(2)规律具有普遍性(3)规律具有可重复性3.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和物质以及物质运动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称为客观规律。科学史和社会史都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第二节意识的本质一、意识的产生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1)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社会沟通的需要产生了语言二、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3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是一个从物质到思想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一个从思想到物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事物的具体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但是客观实在性是它们最一般的共同本原和特性,也就是说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包含两层含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2)物质的各种属性都依赖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的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五、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反对主观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要如实地揭示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味着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2.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4.联系的系统性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1.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3.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以联系观和发展观为基本内容和总的特征,并进而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了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所谓“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所谓“量”,是指事物的数量、规模、大小、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所谓“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2.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3.质量互变规律质和量是事物的两种规定性,事物发生变化,必然由这两者来体现。(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3)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4.质量互变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永恒的,事物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也是永恒的。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质变又开始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量变为质变准备条件,质变则实现了发展中国古代成语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联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1.矛盾的属性矛盾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及互相转化的性质。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张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网,这种联系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二者的转化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普遍性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排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干扰,走自己的路,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实际,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首先,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全面分析研究矛盾的具体状况,坚持两点论。即任何矛盾都有两个方面。其次,坚持重点论。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并非没有主次的平衡,所谓重点论,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否认事物矛盾有两个方面的“一点论”和矛盾两个方面没有主次的“均衡论”,以重点带全局,做好工作。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和实质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第一,对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