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1.景观:景观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的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的景观则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2.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深深根植于生态学和地理学,有多向性和综合性特征。IALE1998年: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导致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因素,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3.景观结构:指景观要素的组成、类型、大小、形状、分布、数量、格局及相关的能量与物质的分布,即景观要素间的空间相互关系4.景观功能:指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是指景观内生态系统间存在的能流、物流与物种流(该能量、物质与物种的传输有利于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进化);其次指景观本身可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5.景观动态:指景观结构与功能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第二章景观概念与理论1.景观构成基本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2.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内部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3.干扰斑块:是由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4.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大范围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5.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6.引进斑块:由人为活动把某些物种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7.更新斑块: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8.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9.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10.边界:构成相邻生态系统边界的区域。11.边缘:一个生态系统周边的附近地区,该区域将缓解环境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影响。12.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13.干扰廊道:由各种带状干扰所形成的廊道,例如线性采伐作业、道路的修建以及某些断层区域;14.残遗廊道:由基质内干扰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如森林砍伐后留下的带状林带,穿越农牧交错带大片农田两侧所形成的特殊植被带均是残遗的植被群落;15.环境资源廊道:由环境资源的空间线性异质性特征所形成的廊道,如河流廊道或山脊线等;16.种植廊道:由人类特殊目的的种植活动而形成的廊道,如农田防护林和道路两边的植被带等;17.再生廊道:受到干扰地区再生的植被所形成的廊道,例如沿着一些栅栏或铁丝网形成的特殊廊道类型。18.廊道的曲度:就是指廊道在空间的蜿蜒程度。19.廊道的结点:廊道中的局部膨大部分被称为结点。20.廊道的间断区:廊道的间断区是指廊道的生物部分在空间的不连续地段。21.树篱:是一狭窄线状的由树木构成的廊道。广义的树篱是指不同起源的树木林带,包括狭义的树篱、防护林带、防风林带等。22.绿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廊道。23.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24.孔隙度:是对景观基质中所含斑块密度的量度,也就是包括在基质内的单位面积的闭合边界的斑块的数目。25.景观空间格局:即景观的空间结构,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景观内空间分布上的总体配置。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26.尺度:指观察或研究对象所用的空间分辨度和时间单位,它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27.生态学中的尺度: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时间尺度)28.大尺度:指的是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往往对应于小比例尺、低分辨率29.小尺度:常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往往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辨率30.空间异质性: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31.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与景观结构产生直接影响的物理作用或事件32.多样性: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和水平33.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34.系统论:Bertalanffy于1937年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和35.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Levins在1970年提出,是指“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即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斑块种群系统36.渗透理论:源于物理学,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显示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37.“源-汇”理论: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中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为汇。38.源斑块:包含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并且迁入率低于迁出率)的生境39.汇斑块: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40.地域分异规律:源于地理学,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41.经济地理学理论:自然定位与运输消耗经常决定经济活动的效益第三章形成、格局与功能1.内营力:地球内部能量产生的作用力,如火山活动、地震、大陆的漂移、升降、褶皱与断裂运动等。2.外营力: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作用产生的力,其能量源于太阳辐射,如地表风化作用、地表水的冲刷和堆积、地下水的渗透、冰川的侵蚀、风沙的堆积、海浪对海岸的侵蚀等一系列地质作用。3.风蚀谷:由基岩组成的丘陵或台地,受暴雨冲刷后开始产生沟谷,以后经过长期的风蚀,扩大成为风蚀谷。4.风蚀雅丹:是风蚀垄脊、土墩和风蚀沟槽、洼地的地貌组合。以新疆塔里盆地罗布泊附近最为典型。5.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元。6.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7.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8.变质岩:是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9.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产物,同时也受到人类的影响。10.地域分异:土壤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区域性)以及垂直地带性。11.气候:是指地球表面长期以来大气物理现象的综合体现,既指稳定的情况,也指其变化和极端的情况。12.生物因子:是属于构成景观中具有生命体的活的组成成分,其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3.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物,是人类活动与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与动态变化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致使景观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最为重要生态过程,因景观破碎化所造成的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已成为地表景观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生态问题。景观的连通过程:地表景观都具有异质性,异质性景观内各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和斑块边界相互联系在一起,这种景观内不同斑块之间的相互连接与贯通,对于能量与物质在景观内的流动作用巨大,称这种连通性为景观的连通过程。结构连通性:是斑块间自然连接的程度,属于景观的结构特征,并可用图的方式表达,且景观中景观基质的结构连通性为最大。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的相交频率和有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得到反映功能连接度:与结构连通性不同,它是指景观各要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反映,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的侵蚀:是土壤分离和搬移的一种过程,属于景观内较为严重的一种负面影响过程,包括有水蚀、风蚀和冰蚀等方式。土壤的堆积:是遭受侵蚀的土壤在景观内的运移过程中发生堆积的过程,并以风和水流为主要驱动力。地表水流:景观中重要的物质流动。河流可将地表不同类型的景观或景观要素连接起来,加强了景观间的联系。而其作为一种地表外部营力,还具有侵蚀、搬运和沉积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地下水流:地下水沿含水层流动的最重要功能则表现在对地表水的补给上,地下含水层是巨大的水容库,与地表水、大气降水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潮汐和海流:海水的两种主要流动方式。潮汐对海岸地形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是海岸带景观形成的主因;海流对地表景观所起的热量传输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气流:气压的差异所形成的风。景观尺度上风的流动具有传播花粉、孢子、植物种子、小型昆虫等生态作用,因此,对地表景观的形成、物种迁移、甚至对人类的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冰川:流速很慢,现代冰川形成的奇特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古代冰川的堆积物可形成土壤肥沃的农业生产区。泥石流:大型的、对景观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物质流动过程,稳定后的流动地域还可形成新的泥石流景观。滑坡:重力作用下发生的物质迁移过程,同泥石流一样对地表景观极具破坏性和改造性。火山熔岩流:火山喷发过程中的熔岩物质流动过程,对自然界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同时,形成新的火山地貌景观极具旅游、农业开发价值。凋落物流:凋落物作为森林植被尤其是落叶林的重要养分来源,其在景观内不同斑块的流动及再分配过程直接影响景观的异质性。干扰:人类活动对其相邻景观的影响程度有限,或正向或负向,但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景观的某些特征。如道路、水库等的建设对周边地区景观结构的影响。改造:为了一定的生存目的,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景观要素,对景观格局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干扰的影响要大,如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构建:属于一种破坏性的干扰行为,人类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彻底改变原来的景观结构,而进行的景观建造活动。如乡村、城市等的建设。景观生态建设:属于一种积极的景观构建过程,是指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工程,它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供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景观的稳定性:景观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景观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景观的稳定性。景观稳定性的时间尺度:是指人们衡量景观变化时假定的一个变化速率。景观的稳定性取决于人们观察景观时所选择的时间尺度,由于人们观察景观的变化只是在其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所以,通常选择景观动态研究的时间尺度时以人一生的生命周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