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思源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选修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1、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3、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4、体会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5、认识父母为子女做长远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学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云游八方、纵横捭阖的事件和言论,正如刘向所称“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数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幻灯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摘记关键内容:(资料1:郑振铎“在《战国策》里面,我们看不到一些迂腐的言论,与一切遵守传统的习惯与道德的行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旧的一切,已完全推到,完全摧毁。所有的言论都是独创的、直捷的、包含可爱的机警与雄辩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勇敢的,不守旧习惯的。都是审辨直接的、利害极为明瞭的。”)(资料2:刘向:“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口。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资料3: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2.点拨引领历史上人们大都从维护儒家正统思想出发,认为它是一部坏人心术的邪恶之书。其实,《战国策》通过许多引人入胜的奇策异智故事,说明智能的威力和策士的社会作用。渲染策士对战过局势的控制,显示智力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有意识的渲染夸大策士在战国乱世中的作用,歌颂策士的智慧,旨在引起人们对智力的足够重视。“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的作者以卓越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政治斗争与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歌颂那些穷闾僻巷中冲杀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呼声。这种与不讲智愚贤不肖的世袭贵族专制背道而驰的思想倾向,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崇尚智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战争不再是赤裸裸的蛮力搏斗,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特别是智能的价值不能不被重视。作者排除鬼神思想的干扰,高扬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体意义,为后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3.学习本文,思考本文是怎样来强调智力在化解矛盾中发挥的作用的?二、知识链接——中国历史散文分类(幻灯)以“时”为中心——编年体——《春秋》、《左传》以“地”为中心——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以“人”为中心——纪传体——《史记》、《汉书》以“事”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三、初读感知1、学生集体诵读。2、教师指导,人物对话诵读要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相吻合。四、品读鉴赏1、触龙説赵太后之前,面临怎样的局面?学生归纳:三对矛盾(赵——秦,赵——齐,太后——群臣)(板书)教师追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形势的紧张严峻?提示明确:“新”、“急”、两个“必”教师总结讲授:强秦压境,齐国又开出了很高的条件和筹码,国内大臣们与赵太后又陷入僵局,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这时候,作为谋臣策士的触龙表示“愿见太后”,这里显示出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是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精神。面对赵太后的威势,触龙没有选择沉默,这是因为他深悟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参悟是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的,正是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有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此,触龙的劝谏成功,和这种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当然,“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触龙讽谏成功,更和他的语言艺术分不开,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他的语言艺术。2、触龙用什么方法叩开和赵太后的对话之门?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勾画出描写赵太后表情的词句。明确:说健康以缓冲(板书)扫清语言障碍,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揖——胥,谢,曾,“和于身也”,色,少,耆(不读qi)(幻灯)表揣度语气的固定结构: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3、教师引导:赵太后愤怒的表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但这时候说根本的问题尚欠火候,触龙又用了什么办法?给舒祺谋位子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教师同时解决相应内容的字词句。说舒祺以引诱(板书)明确:其用意一是解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二是因势利导,巧妙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找到感情上的共鸣。文言基础知识:贱息,不肖,爱怜,没死以闻,念悲其远,祝(幻灯)表比较的介词“于”甚于妇人贤于长安君皆以美于徐公4、此时触龙还是不谈人质,而是拿长安君与燕后对比,认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我们可以概括为——比燕后以旁敲(板书),那么,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明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师引申讲解:这里其实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直到今天仍具有警示意义,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学生谈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点拨:不做长远打算,而只让子女贪图眼前的安逸,这就是溺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失职,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温情脉脉的。5、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使其欣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做人质的?①学生齐读此段,然后就不懂的词句提问。(双向互动)②体会这段文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文风。(排比)③触龙总结历史经验,思索出隐藏在沧桑岁月深处的耐人寻味的哲理——“位卑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教师讲解:这种无功不受禄的思想,要求人们为国立功,是对世袭制度的大胆挑战。是啊,“有功于国”,才能“自托于世”,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校园内的一副对联——“以正气还天地,有大功于国家”,就让我们大家以此共勉吧。五、读后升华纵观全文,赵国执政者赵太后由于爱子过甚而不清醒,于是她同谋臣触龙之间发生了一场权力和智慧的角逐。结果触龙凭借自己的智慧占了上风。在这里,彰显出了《战国策》的作者的轴心意识,那就是崇尚智慧,一部《战国策》,生动阐释了智慧就是力量的含义,作者以卓异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士”阶层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备教手记:本节课教学突出主问题设计,以《战国策》书写中的尚智传统作为主线纵览课堂,所以,第一个环节从文化史的角度对《战国策》进行介绍是非常必要的,为学生快速解读课文提供了一把钥匙。加强诵读指导,文本解读以朗诵来带动,由浅到深设计诵读层次,从读懂词语句子等认知性的诵读一步步深入到了解文意的感知性诵读,再到作品内涵的微细揣摩。同时,本节课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这个话题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寓道德教育于生动具体的体验感悟之中。总之,本节课试图结合战国时代崇尚智力的文化背景的感知,在注重语言教学的同时,尽可能追求大气高远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计:1、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3、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4、体会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5、认识父母为子女做长远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学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云游八方、纵横捭阖的事件和言论,正如刘向所称“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数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幻灯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摘记关键内容:(资料1:郑振铎“在《战国策》里面,我们看不到一些迂腐的言论,与一切遵守传统的习惯与道德的行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旧的一切,已完全推到,完全摧毁。所有的言论都是独创的、直捷的、包含可爱的机警与雄辩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勇敢的,不守旧习惯的。都是审辨直接的、利害极为明瞭的。”)(资料2:刘向:“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口。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资料3: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2.点拨引领历史上人们大都从维护儒家正统思想出发,认为它是一部坏人心术的邪恶之书。其实,《战国策》通过许多引人入胜的奇策异智故事,说明智能的威力和策士的社会作用。渲染策士对战过局势的控制,显示智力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有意识的渲染夸大策士在战国乱世中的作用,歌颂策士的智慧,旨在引起人们对智力的足够重视。“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的作者以卓越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政治斗争与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歌颂那些穷闾僻巷中冲杀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呼声。这种与不讲智愚贤不肖的世袭贵族专制背道而驰的思想倾向,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崇尚智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战争不再是赤裸裸的蛮力搏斗,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特别是智能的价值不能不被重视。作者排除鬼神思想的干扰,高扬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体意义,为后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3.学习本文,思考本文是怎样来强调智力在化解矛盾中发挥的作用的?二、知识链接——中国历史散文分类(幻灯)以“时”为中心——编年体——《春秋》、《左传》以“地”为中心——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以“人”为中心——纪传体——《史记》、《汉书》以“事”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三、初读感知1、学生集体诵读。2、教师指导,人物对话诵读要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相吻合。四、品读鉴赏1、触龙説赵太后之前,面临怎样的局面?学生归纳:三对矛盾(赵——秦,赵——齐,太后——群臣)(板书)教师追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形势的紧张严峻?提示明确:“新”、“急”、两个“必”教师总结讲授:强秦压境,齐国又开出了很高的条件和筹码,国内大臣们与赵太后又陷入僵局,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这时候,作为谋臣策士的触龙表示“愿见太后”,这里显示出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是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精神。面对赵太后的威势,触龙没有选择沉默,这是因为他深悟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参悟是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的,正是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有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此,触龙的劝谏成功,和这种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当然,“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触龙讽谏成功,更和他的语言艺术分不开,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他的语言艺术。2、触龙用什么方法叩开和赵太后的对话之门?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勾画出描写赵太后表情的词句。明确:说健康以缓冲(板书)扫清语言障碍,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揖——胥,谢,曾,“和于身也”,色,少,耆(不读qi)(幻灯)表揣度语气的固定结构: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3、教师引导:赵太后愤怒的表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但这时候说根本的问题尚欠火候,触龙又用了什么办法?给舒祺谋位子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教师同时解决相应内容的字词句。说舒祺以引诱(板书)明确:其用意一是解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二是因势利导,巧妙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找到感情上的共鸣。文言基础知识:贱息,不肖,爱怜,没死以闻,念悲其远,祝(幻灯)表比较的介词“于”甚于妇人贤于长安君皆以美于徐公4、此时触龙还是不谈人质,而是拿长安君与燕后对比,认为“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