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论述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法基础。2、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正关系及意义。3、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意义。4、试论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5、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试论矛盾学说的精髓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7、试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根据。8、试论矛盾学说的精髓及其意义。9、试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0、论辩证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11、论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深入挖掘和领悟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首先,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存在实际情况,并且其中有着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又是可以去求,即去研究的。可见,“实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毛泽东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角度加以诠释,这一诠释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坚持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其次,实事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这里的一切,当然首先包含了自然观上的物质,只不过毛泽东主要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强调物质的。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这里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从这些实际情况中引出的规律性,又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正如他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总之,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2.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实事求是不仅具有深刻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内涵,而且具有深刻、丰富的唯物辨证法内涵,首先,“实事”和“是”的矛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物质;“是”则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是意识。“是”虽然为“实事”所固有,但必须去求、去认识,必须通过观念把握和抽象思维才能得到,而且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所以,“是”与“实事”是相对立的,这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是”为实事所固有,是“实事”的派生和表现;而求得的“是”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可以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因此,实事和“是”又在行动即实践中统一起来。其次,“实事”和“是”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现象;而“是”隐藏在“实事”中,是有待于人们去求、去认识和发现的本质。了解了“实事”只是解决了现象问题,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是的层面。“实事”和“是”又是统一的:“是”包含于“实事”中,通过“实事”表现出来;在“实事”中求“是”是可能和必须的。“实事”和“是”的对立统一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第三,求是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全面研究实事,力戒孤立和片面,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毛泽东提出的四个内外的要求,实质上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联系地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研究实事,全面把握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深藏于实事之中,单靠感性直观难以把握,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可见,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力于求是,求是的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实事求是的反面主观主义。3.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起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它隐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首先,“实事”作为“求是”的材料、认识的起点,不是僵死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实践的结果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实事”是认识的起点和来源。其次,认识的直接任务是求是,即求得实事中的规律。再次,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求得的“是”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里的行动,是新的起点上的实践,而正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才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任务和目的,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本质。其二,实事求是隐含了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两次飞跃和认识辩证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首先,实事是感性认识阶段,求是是理性认识阶段。其次,由“实事”到“是”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是到行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三,以实事这个实践的结果和正在进行的实践为基础,引出其中固有的规律性,即求得“是”,然后将其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再进行新的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毛泽东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辩证过程。4、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内涵。实事求是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一般来说,人们常常把实事求是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理解和运用。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一致性的基础归于实践。而毛泽东的特殊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转化为认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12、谈谈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于:(1)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即培养精神境界及训练理论思维能力,也即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帮助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是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且改造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作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又发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发展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一切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运用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能够在今天发挥积极作用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部分,又有过时的、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消极的部分。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对外国文化要求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要大胆的吸收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批判和抵制外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即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味的全盘抵制。应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中国现代世界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