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温庭筠教学目标:1.了解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正确把握诗中所体现出来作者情感。3.总结羁旅诗的一般特点。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花间派”首要词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行为放浪。其词作风格婉约清丽。写作背景:公元859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羁旅之情在所难免。商山早行(1)温庭筠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⑶(hú)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⑷。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1)商山:山名。(2)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3)槲(hú):落叶乔木。(4)明:使……明艳。枳:也叫“臭橘”,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5)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这里指长安。(6)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7)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译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雄鸡唱晓,茅草外残月当空;寒霜覆盖的小桥上,早有行人足迹。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于是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1.客行悲故乡中的“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更有“悲伤”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乡而悲。“悲”字所含的情感超越了“思”。2.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时如何体现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刚打鸣,残月当空,道路上还结着霜。)3.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请分析这两句诗中的“目前之景”和“不尽之意”。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晓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合作探讨:羁旅诗的一般特点: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羁旅诗的创作惯常使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小结:这首诗通过选取典型意象,运用意象组合、反衬、虚实相生等手法,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仕途失意的苦闷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