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单元结构精耕细作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发展并领先世界古代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提供原料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调整刺激、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史料解读[解读]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一、中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原始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主要方式伴随原始人的生活原始农业起源的示意图稳定的生活来源史料解读中国•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二、农业的耕作方式的演变二牛一人A.刀耕火种一牛一人C.铁犁牛耕二牛三人231二牛二人B石器锄耕(耜耕)刀耕火种到牛耕动力:人力到畜力春秋:牛耕开始出现变化原因:农具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成熟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完善)1、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设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表现:三、农业的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它的内容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耕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农作物水利灌溉农书原始农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和牛耕耦犁\犁壁\耧车曲辕犁\犁评刀耕火种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水稻、粟粟稻黍稷麦桑麻《氾‘》《齐’》《农’》引进玉米甘薯等南方育秧移栽连年种植制一年一熟南方稻麦复种制多熟制出现北’日臻成熟发展全面成熟继续发展《农’》简单模仿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成员集体耕种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实质:土地国王所有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四、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归谁所有土地归谁所有、谁来耕种、劳动产品归谁所有、瓦解原因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人们耳熟能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剧情主要讲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当他俩为雇主服役期满后,夫妻在归程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生活。上面的戏词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思考◎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1、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五、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特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3、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作用和影响:①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1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2劳动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3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提高4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制约小农经济发展因素(不利条件)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2统治者腐朽的统治,沉重剥削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②经营方法:农民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③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④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原因①中原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③南方经济潜力巨大;2、过程三国开始开发—东晋南朝继续发展—中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3、影响:促进江南发展,文化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的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经济重心转移的特点当今的中国农业现状①著名学者杨小岩认为: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业是否能够发展,农业发展战略是否对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成败。②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思路提示:1.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相结合;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改进生产工具,全面普及机械化生产5.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考点训练:1.(07广东)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2、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的变法B井田制的瓦解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D新税法的推行3、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A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B、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D、封建政府经常纵容地主兼并土地5、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B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B8.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9、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②往往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③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④封建政府能够彻底消除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D10、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①图1反映的是牛耕最早出现在西汉时②图2反映唐朝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③图1和图2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④两幅图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已经懂得使用畜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图111.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主要包括()①君主私有土地②地主私有土地③自耕农私有土地④均田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以下关于北魏的均田制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民得到土地的主要部分只有使用权B.受田农民要向国家纳税服役C.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耕农经济AC13我国古代,“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有()①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买卖盛行②个别朝代的统治者“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繁荣④自耕农经济具有脆弱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是古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请回答14~16题。14魏晋南北朝以来,曾经发生过三次北农南迁的高潮,共同原因是()A.严重的社会动乱B.自然环境恶化C.民族矛盾激化D.封建统治严酷DA15.北农南迁是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①南方蕴涵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②为南方经济开发补充了大批劳动力③农业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传到南方④有利于先进生产工具在南方的传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江南经济开发是我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促进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有()①魏晋以来的北方人口南迁②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③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④唐宋海上贸易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BD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上述社会问题与这一观念有什么关系?(3)针对上面的主要社会问题,古代统治者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4)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2)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3)“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4)大地主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2课一、产生发展概况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种经营形态二、主要经营形态学海导航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剩余部分出售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在市场流通民间消费的产品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营手工业不在市场流通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官营手工业流通方式产品管理方式经营形态明朝中后期,规模扩大,出现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历史作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历史作用:一方面巩固了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并在明朝中后期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地位变化:明清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和主体地位,家庭手工业分布面最广,占自然经济重要地位,民营手工业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明清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受到官营手工业的限制和束缚.家庭手工业有走向破产的趋